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延锋  牛芳琳 《今日科苑》2007,(10):137-137
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数字逻辑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使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讲授理论课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提高数字逻辑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申伟 《科技风》2013,(20):180
在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字逻辑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字逻辑课程的内容,采用将Multisim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Multisim实现了教学的趣味性、知识连贯性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想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纠错式”互动教学法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领  赵虹 《大众科技》2012,(5):220-221,182
针对现阶段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分析"纠错式"互动教学法的特点,文章提出将"纠错式"互动教学法应用于数字逻辑课程,并介绍了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阐述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健 《科研管理》2023,(12):42-49
如何提升数字创新绩效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而现有研究对此的关注却十分稀少。本文基于效果逻辑理论,以209家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效果逻辑对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效果逻辑对数字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效果逻辑能促进机缘巧合的发生,机缘巧合在效果逻辑与数字创新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也即企业数字化中秉持效果逻辑更易产生意外机会,而通过对意外机会的把握能更好促进企业数字化;(3)人工智能意识在效果逻辑与数字创新绩效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数字创新绩效前因变量相关研究、弥补了企业数字化研究对组织成员心理问题关注的不足、推动了机缘巧合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并为企业数字化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杜君 《科技风》2022,(13):166-168
专业群是由若干专业依据一定的组群逻辑组合而成,专业群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组群逻辑在专业群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何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为什么组建专业群,怎样进行专业群建设,从组群的逻辑出发突破定势思维,借鉴“悉尼协议”核心理念,探寻学生发展需求,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发展让专业群内涵建设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高莉 《科教文汇》2008,(29):81-81
《数字逻辑》是一门概念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研究数字系统设计的入门课。学生理解、掌握和拓展这门课程的内容,对学好专业课有着极其重要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五个方面浅谈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整个教学工作改革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高枝能人才为目标,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分析了<数字逻辑电路>课程一体化教学应用,并对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了阐述,探索运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构建有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的经验事实观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出发,解剖数字经济驱动就业结构调整的演绎逻辑。分工高度发达的数字经济通过扩大就业规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就业交易成本等促进就业结构调整。数字经济发展稳定了就业增长、调整了就业结构和降低了就业信息交易成本,但也存在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就业服务仍需完善等问题。政府需要完善相关公共就业服务,企业需要优化职工管理模式,个人需要提升自身禀赋优势。  相似文献   

9.
俸学文 《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93+198-193,198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对实验课单独设课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本文根据地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实验课教学的实际,从国际国内分析了独立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并根据地方独立学院独立开设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独立学院独立开设实验课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杨洋 《科教文汇》2010,(33):112-113
鉴于食品微生物学对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造实验室的功能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开展的实践性尝试。  相似文献   

11.
以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的地区规模和营商环境在该影响机制下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在通过剔除部分样本、替换被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基于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地区规模消极调节数字普惠...  相似文献   

12.
郭明  戴本尧 《科技广场》2013,(7):230-233
创新实验室应从制度上创新,统筹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使用,引导教师、学生进入到创新活动中,促进实训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动物学实验课程是动物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也逐步重视,动物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也需进一步优化。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积极分析生物师范生与动物学实验之间的重要关系,密切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探讨基础验证性实验和教学评估优化、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多媒体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等方面在动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付文博 《科教文汇》2014,(10):62-63
动物学实验课程是动物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也逐步重视,动物学实验的教学模式也需进一步优化。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积极分析生物师范生与动物学实验之间的重要关系,密切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探讨基础验证性实验和教学评估优化、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多媒体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等方面在动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对中国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大陆分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能否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发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研究结论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分析数字基建驱动区域创新的理论机理,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基建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知识供给和创新转化的渠道实现;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对东部创新的作用大于中部且对中部创新的作用大于西部、对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大于应用研究、对高质量创新的作用大于低质量创新;随着要素禀赋、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创新的促进程度不断增大;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可推动创新模式由引进模仿向自主研发转进升级。进一步激发数字基建驱动创新的作用要加强配套建设并因地制宜、因结构施策。  相似文献   

17.
为讨论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各地政府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应注重加快市场经济的建设力度,促进企业合理竞争,通过市场压力,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使企业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主体。特别是落后地区,应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缩短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以2003-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应用DEA - Tobit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且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劳动者素质、创业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金融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原因为在一定的技术、人力等资源投入前提下,良好的金融环境导致创新资金投入冗余,降低了区域创新效率;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重新界定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及其内涵,在综述相关研究理论、计量模型、评价方法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今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三大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创新创业的要素和流程以及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催生了新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途径。数字创新创业实践的大量涌现使学者们开始反思现有创新创业理论和方法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本文从数字创新创业的概念出发,对比分析了数字创新创业与传统创新创业的内涵特征,重点梳理了不同学科、产业以及流程视角下的现有数字创新创业研究主题,着重强调未来数字创新创业研究应该基于多学科交叉、多维度方法和中国情境应用进行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