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状"的名词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状"作描摹助词的用例在《搜神记》中已经出现。本文分析了"状"在"X状"结构中由名词语法化为描摹助词的三个阶段,认为"状"助词化的动因包括"X"成分的语义扩展、比拟式的类推作用、转喻的固定化等。另外考察了"状"和"然"在语法化路径上存在的相似点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定中结构"大略",在先秦时已出现。"大略"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大趋势,又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至迟在汉代便己完全词汇化为名词,意思是"大致的情况或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略"出现了副词用法。至迟在隋唐五代,"大略"完全语法化为范围副词。其语法化的动因,既有句法环境的作用,语义相宜的影响,也有使用频率较高的因素。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其语义逐渐抽象和泛化,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5.
"X得慌"是现代北方方言中常见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它主要用来表现一种主观心理感受。随着"慌"的语义虚化,"得慌"轻读,类似一个词缀,"X得慌"变为一个高度凝固的词汇单位,而不再是一个述补结构。这种格式在元代出现,定型于清代,经历了语法化和词汇化过程。同时,"X得慌"也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先锋小说语言的"前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学中的"前景化"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的变异,将一部分语言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前景化"理论解释文学语言何以具有美学魅力,以及文学语言构成与运作的复杂机制.新时期先锋小说语言的"前景化"包括了"偏离"和"平行"两种形式.在"偏离"中,作家通过对常规语义和语法的违背来凸显语言效果;或者通过使用俗语或方言、文言等语体词实现对书面语传统的反叛;也有的作家通过语言的杂色化(使用粗粝、丑陋的语言)达到颠覆传统文体的目的."前景化"中的"平行"则是指文学语言中对等原则的使用.新时期先锋作家大量使用了重复、排比、语义呼应、在结构与音律上的对等、照应等手段.总之,本文从"前景化"理论出发,探讨了新时期先锋作家的修辞策略,同时也揭示了先锋文学语言构成和运作的复杂机理.  相似文献   

7.
朱洁 《考试周刊》2011,(46):40-42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脱语义化、延伸、脱范畴化和腐蚀,隐喻和转喻。借助语法化理论对现代汉语"门"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门"的涵义及用法的演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门"的语法化进行考察,可以得知"门"其实是一个多义范畴。本文对"门"的作为后缀的用法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析"没X没Y"固定格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字格"没X没Y",是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法格式,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和使用规律.本文通过对语言事实的描写,探讨了这一格式的构成、语义类别以及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一准"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名词."一准"的词汇化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语法化发生在元代,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 "一准"进一步发生语法化成为副词.在"一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语义和认知作为动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部分英语方言中出现的某些双情态动词结构中,情态语义发生了分化,获得重新调配:第一情态动词主要承载"推测"意义,主现化程度更加深化;第二情态动词主要传达其他一些"非推测"意义.本文在对其结构特征和情态意义表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的运行机制以及与语法化动因密切联系的"主观化"概念,揭示双情态动词结构语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X不X"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形式、语法化和主观性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X不X"格式的研究概况,并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情态的语法标记形式具有跨语言上的不同,情态化手段也具有跨语言的差异。以情态概念的语义核心"可能性"为基础基于英汉跨语言差异对汉语的隐性情态化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显示英汉情态翻译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情态表达系统差异,为情态范畴的跨语言共通提供了语义上的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汉语"非X不Y"结构已经从单纯的否定词"非"和"不"走向了凝固化的稳定结构,在语义层面上也体现了强调主观和客观的感情色彩.该结构满足了其语法化的要素.在进行语义解读的时候,X和Y值的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中,动作主体与客体的相应转化、句法限制、语义变化等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语法研究多注重其形式和语义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的句法限制与深层的认知结构.而构式语法却能很好地阐释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中发生的主客体转变,以及语义变化现象,从而揭示出英语中产生名词化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基于词化理论,深入探究英语“all+X”词化,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词化、音系词化和语义词化三个方面对“all+X”型词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ll+X”型短语发生词化是经济原则(简洁原则)驱动所导致的结果;表意的需要驱动了语法形式和语音形式上的变化;语音形式上的变化有语音弱化、重音的改变和转移,语法形式上的改变则是偏正短语结构变成了一个词性相对稳定的单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