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当前,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正在继续深入。本文作者就“一分为二”是否全面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等四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欢迎大家涌跃来稿,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就如何认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实践中经常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时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我国哲学界曾经进行过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大论战。这场大论战被那个所谓“理论权威”康生判为哲学战线“三次原则性的大斗争”之一,以学术批  相似文献   

3.
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它们同属于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哲学上的最高概括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具体情况(事物、矛盾、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发了李吉生同志《怎样正确认识“一分为二”》一文,下面谈几点看法,就教于作者。一、“一分为二”,重点在“分”李文在第二部分对“一分为二”重点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其第一个主要论据是:绝不能把林彪、“四人帮”丑化了的东西作为论证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在重新评价“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出的这一对命题的本来意义和实质,本文主要就宋明时期有关哲学家的思想作一点简介。一、“一分为二”的提出和演变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殷周之际的《易经》已含有矛盾观念的萌芽,春秋战国时的《易传》作者,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分而为二以象两”的观点,含有“一分为二”的思想。隋代杨上善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相似文献   

6.
<正> 自从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提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以来,已近三十年。过去一些时候,在宣传“一分为二”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简单化、片面性。现在,回过头来,重新探讨“一分为二”的科学内容,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这里,谈谈我们对“一分为二”所包含的科学内容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一分为二”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二”观念的起源朱炳祥,普珍“一分为二”的命题是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一分为二”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述,那是比较晚的。隋代学者杨上善在注释《黄帝内经》时说:“一分为二,谓之大地也。”北宋哲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说:“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討論,是从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但是,从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就“合二而一”問題和楊献珍同志商榷》一文来看,早在艾、  相似文献   

9.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分为二”,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扫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坚持辩证法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什么是“一分为二”?“一”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对立面的统一性;“二”就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两种趋势;“分”就是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以及分化、分解和转化。简言之,即统一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具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才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见,“一分为二”首先是表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个统一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  相似文献   

10.
“一分为二”形象地说明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事物不仅“一分为二”而且还可以“一分为三”,提出用“三分法”取代“二分法”。其实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层次和意义,不能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11.
“讨论”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然而,正如万事万物都是应一分为二的特性,“讨论”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必须具备有关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要使这一局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程度,就得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导”字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是“教”与“学”的真正完美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是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为便于大家理解.有人用“一分为二”.有人用“一分为三”,通俗地说明此规律的基本内容。由于毛泽东常说“一分为二”.故这种解释广为流行.而“一分为三”则被长期冷落,甚至被作为错误观点加以批判。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而丰富的含义。而且,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一分为二”更多地是指理论状态,而“一分为三”则是常见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3.
近一段时间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提出了矛盾“一分为三”的新观点,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的是‘一分为二’的,有的是‘一分为三’的,甚至还有的是‘一分为多’的,不过‘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是普遍的。对于前  相似文献   

14.
《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李延祥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以下简称李文))。对于李文的主题,我完全赞成,但对李文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我则持有不同意见。关于全面论述“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我有另外的专题文章,这里仅就李文涉及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一说由来已久。长期以来,翻译界就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但结论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在分析、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引用《红楼梦》英译版中一些公认的经典片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将翻译标准一分为二的做法,并且论证了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与“流畅”并非不可兼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反问句”的误判》一文质疑的同时,还探本索源并结合实例从不同的方面阐释、辨析了“设问”和“反问”这两种常常被混淆的修辞格。文章指出,今之“设问”原叫“提问”,今之“反问”原叫“激问”,木属一格,后来一分为二,另立名目。  相似文献   

17.
代数中 ,对于一个方程f(x) =g(x)的解的个数问题可用两条曲线 y1 =f(x)与 y2= g(x)的交点个数来判断 .我们不妨将此法称之为“一分为二” ,它是我们处理此类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但如何使用这种方法 ,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却经常困扰着同学们 .在此笔者愿跟大家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认识 .一、哪些问题适合“一分为二”1 方程解的个数的判定与讨论例 1 方程log2 (x+ 4) =3 x 的实数解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解 令 y1 =log2 (x + 4) ,y2 =3 x.作出函数y1 与y2的图象 (如图 1) .由图 1可知 …  相似文献   

18.
回顾新中国学校体育走过的50年历程,“中国体育界对体育问题进行了两次大讨论,一直是围绕体育和增强体质健身的关系问题以及健身和运动关系问题进行的”[1],这两次讨论的不同侧面反映的都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矛盾与冲突的真实写照.第一次,“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就出现一段讨论体育与运动文化关系问题的热潮”[1],“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体育界的学术讨论又开始了”[1],“70年代以后的讨论,一开始就抓住到体育与运动文化的关系问题这个主题”[1].这场至今未息的讨论中,引出许多个人困惑但又值得深思的话题,例如,学校体…  相似文献   

19.
杨献珍同志关于“合二而一”的观点,是否认矛盾、调和矛盾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一分为二”是根本对立的。可是,姚伯茂同志继《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后,又发表了《再评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讨论》(八月二日《文汇报》,竭力为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制造论据,歪曲“一分为二”,美化“合二而一”。在《浅评》中,姚伯茂同志通过虚构的矛盾分类,力图使“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而在《再评》中,已经不满足于独霸一方,把“合二而一”吹得非常美妙,认为“从本质上说”、“合二而一”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企图全部取而代之。姚伯茂同志的论点是错误的。论据是用诡辩、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中,常常出现初等函数的复合型函数问题,试题结构新颖,内容丰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若能根据函数式的结构特征,将函数“一分为二”,即构造两个新函数,然后借助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来处理,常能化难为易,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下面结合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