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也说书趣     
任芳文 《老年教育》2009,(12):43-43
今年10月号的《老年教育·长者家园》发表了《书趣》一文,说的是读书的乐趣。而我说的“书趣”则是书法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也谈教育的"三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你怎样看待“三胡策略”?我被他问“胡”了。反问他:“三胡”是哪三胡?他说:“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我脱口而出:“胡闹!”他郑重地拿出《教育参考》杂志2003年第12期给我看。我翻开这本杂志,上面真的赫然刊载一篇文章,题为《三胡策略》。我浏览一遍,不禁为自己的无知和唐突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喜欢读书甚至读书成瘾,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毛泽东非常讲究读书方法,而且他的读书方法比较特别,于读书人很有启发。现介绍如下:1.读书先立志。毛泽东积极主张读书和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与同学相约“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庭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毛泽东说:“我的朋友和我只乐意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他在《讲堂录》中倡导:“高尚其理想”、“修身”、“奋斗”、“朝气”,并强调“实意做事,真心…  相似文献   

4.
山西实验中学新欣分校小学部四(4)班的人称“读书大王”的吉正午来信说:我爱读书,从三年级开始就爱看《小读者》了。起先,我还不知道看啥课外读物好,是我们的优秀班主任,曾在全校获“教育质量奖”的徐红莲老师向我们全班同学推荐课外读物时说:一本好书刊能给人知识,启迪智慧,甚  相似文献   

5.
读书是福 博兴二中 韩新站   1998年 4月,学校创建了语文读写训练室。第一次去训练室读书的时候,我激动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读书是福。   古人说:“至乐莫过于读书。”每当我内心有忧愁需要排解时,我就放声吟几首诗词,或读几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吟一读,心中顿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读书,使自己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方寸之地。   哲人说:“读书悦心。”欧阳修的《东斋记》里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他每次吟诵文章后,就“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读书去疾养生之说,我信其然。读书能…  相似文献   

6.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7.
我行!     
在朋友的鼓励下,我走进山东老年大学,在这里结识了《老年教育》杂志。同学们常在一起聊天,话题自然离不开上老年大学的感受和读《老年教育》的体会。有的同学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章,在学员中掀起惊羡的波澜。而我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会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充满落寞和沮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再续情缘     
陈丽君 《山东教育》2005,(28):60-60
今年老教师内退的工作又要开始了,校长知道我特别喜欢读书看报,对我说:“要走了,喜欢什么刊物,学校每年给你订一份,也算是学校的一份心意吧!”说完,他指了指办公桌上一些退休教师所订的《老干部》《健康指南》等书刊。我要推辞,但又觉得这是领导的一片心意,只好诚恳地说:“实在要订的话,那还是订《山东教育》吧!”听了我的话,校长脸上现出诧异的神情,随即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不由得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0.
我与潘太东     
潘太东,吉林省德惠人。1982年生,就读于吉林省榆树师范学校。喜欢读书、写作。有数十篇习作发表在《师范教育》《长春日报》《成才之路》《中专天地》等报刊,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作文大赛中获奖。 潘太东可以说是我的半个学生,确切地说是我的朋友。没认识潘太东之前就听同事提起过他的名字,赞许他在写作方面有着很高的天赋,但我一直是闻其名而不知其人。一日上完课,我发现走廊橱窗的“光荣榜”上换了照片,在写作特长生下面赫然印着“潘太东”三个字,并附有照片。我在橱窗前驻足了片刻,从照片上看,除了脸上长了几颗青春痘之外,似…  相似文献   

11.
精神的绿洲     
女儿在扬州市广陵区老年大学工作,年逾古稀的我近水楼台,经常到她那儿借阅书报。2004年8月的一天,我在女儿的办公桌上,发现一本新到的《老年教育》,便翻看起来。看着看着竟入了迷。见我甚是喜爱这本刊物,女儿笑着说:“爸,从明年开始,我给您订一份好了。”我说:“要是能看到过去几年的《老年教育》,那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2.
2004年2005年之交的一天,中国教育报社打来电话,告诉我被推荐为《中国教育报》年度“读书人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我算什么“读书人物”?我至多是一名“读书人”呀!好意难却。我按照报社的要求,写了“获奖感言”、“读书收获”,还准备了一张自己读书的照片,一并寄去。  相似文献   

13.
不解之缘     
吴士美 《老年教育》2006,(12):30-30
光阴如流水。我与《老年教育》的不解之缘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时光追溯到2001年,我为庆祝建党80周年所写的一篇演讲稿《追求》被《老年教育》发表了!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因此结识了刘俊奇总编。他是一位令我敬仰的人,话不多,但句句流露着真诚:“《追求》一很有激情,有激情才能写出好章。希望看到您更多的佳作!”他鼓励的话语,使我从此笔耕不辍,也从此与《老年教育》的编辑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4.
1980年的一天晚上,卞之琳同志给我看一篇他的旧文章,那是他的朋友从1942年2月20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复印寄给他的。他问我:“你还记得吗?”仔细一看,原来这篇题为《读书和写诗》的文章末尾写着:“在西南联大冬青文艺社讲,杜运燮记。”他说,早已不记得发表过这篇文章,我也完全忘掉了曾做过那次演讲的记录。读完这篇文章,又逐渐记起有关冬青文艺社那一段往事。但时间太久了,许多事情都很难记得真切。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到一位年轻的同事家串门,发现他的床头摆放着各种文摘、名人轶事和一些流行书刊。我问:“光看这些书有啥用?”他直言不讳地回答:“适应当前的交际形势,为在各种场合‘侃大山’积累点儿资料呗。”我哑然一笑,可笑后一想,这种为积“侃资”而读书的现象,在青年朋友中还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而在此说几句提醒和劝导的话,作为朋友间的赠言吧。  相似文献   

16.
开心果     
《小读者》2005,(12)
不愉快的事法国剧作家马尔塞·巴淖尔有一次同法国喜剧艺术家费尔南岱尔在一起吃饭。“噢!”巴淖尔突然说,“多难闻的气味呀……有什么东西烧着了……啊,我的烟斗放在了衣服口袋里,烧着了我的裤子……”“是这样的,”费尔南岱尔说,“我已经注意到十多分钟了。”“那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我最不喜欢说一些使朋友不愉快的事情。”(上海市施祥云摘自《天津老年时报》)“医嘱”写《名利场》的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1811年-1863年)一生助人为乐,做好事从来不留名。当他知道朋友有困难时便常常用别名、假名甚至不具名汇款,给人以接济。寄钱时,他把…  相似文献   

17.
“压岁钱”     
春节前夕,大儿子一家三口来帮我和老伴“大扫除”。儿媳在整理写字台时,发现了我装订好的2005年全年的《老年教育》杂志,她随手翻阅,竟一见钟情。打扫完卫生,连水都没顾上喝,便拿起杂志全神贯注地阅读起来,一副如饥似渴的样子。春节这几天,儿媳一不出门,二不看电视,把我珍藏了几年的《老年教育》全部翻出,细细地品读起来。“过去一提起‘老年刊物’,便觉得乏味无聊,没想到《老年教育》这样丰富多彩。这是我退休后读到的第一份老年刊物,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刊物之一。爸爸,想不到咱家还藏着这样的‘宝贝’啊!”儿媳扬了扬手中的《老年教育》,兴高采烈地说。  相似文献   

18.
魏荣华 《福建教育》2007,(12):15-16
“读”字经。读书是点亮教育理想的火把,让我们心明眼亮、气定神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们教师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坚持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经师”到“人师”之间只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读书”。教师应该读教育经典名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用心读经典,就如同聆听大师真诚的教诲。由此,我们就可以走近大师,走近真知灼见,逼近教育的本质。大师的智慧足以吹开我们眼前的迷雾,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安抚我们躁动的心。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善于继承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记诵,就是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策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吹嘘他读过一首精彩的打虎诗,“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似乎是什么什么苦”,他说,“第三句我记不清了,好在第四句还记得。”朋友不耐烦地催问:“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是厉害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许多中学生学习语文就停留在“好像似乎”阶段,读书浮  相似文献   

20.
认真执著     
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作家,作品有《认真的重要》《快乐王子》《理想丈夫》等等。在文学创作上,他总是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因此,他的作品千古流传。一天,用晚餐时,王尔德显得有些疲累。他的好友走过来说:“今天你一定很忙吧?看你一副累垮了的样子。”王尔德回答说:“是啊!今天真是累人,我整个上午都在校对一首诗稿。”朋友说:“校对一首诗稿?只是这样啊!结果呢?”王尔德说:“删除了一个符号。”朋友有点吃惊:“就这样?”“是呀!就这样。可是……”“可是什么呢?”王尔德说:“可是下午,我又把那个被删除的符号加回去了。”现代人一味讲究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