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如何才能真正有 效地实施舆论监督 呢?高明的湖南经济台的 记者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不仅要有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而且要有与丑恶 斗争的策略与艺术。湖南 嘉禾高考集体舞弊案有它 深刻的背景和滋生的土 壤。上有当地头面人物的默许和支持,下有部分学校领导与监考人员的“法外施情”。他们织成一张网,上下通气,操纵着考场,将“关心”献给网内的人。事后,众口一辞,绝不向外人道内中实情。在这种情形下,记者事先向有关部门通报,不就等于向他们通风报信,不就等于“打草惊蛇”?这只会使他们防范得更严密,把“网”织得更牢固。…  相似文献   

2.
三、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几点思考(一) 从采写角度加以改进,提高可读性。美国一位科技编辑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掌握好这门“翻译”艺术,才能做到通俗有趣,这是可读性的起码要求。但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把那些抽象、怪僻、难懂的专业术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要有把行话术语“翻译”成大众语言的能力。这种翻译工作一进入采访就已开始,方法是向采访对象——专家们请教,请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专业术语”。解释学术理论和技术名词。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更要多方面请教。采访什么学科就学习什么知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不要怕人家说你知识面窄,更不能不懂装懂。记者一定要先把素材“消化”搞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委副书记李文珊任职三年半来,经常到基层调查访问,不论走到那里,遇上什么新鲜事,都要亲自去看看,遇到什么问题,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有些人不理解他干嘛要抠的那么细,看的那么多?日子久了,这样的事多了,人们就说这是他当记者、作家久了,养成的一种“职业病”。去年他听人说藁城  相似文献   

4.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5.
《北京档案》2006,(8):45-45
“早餐要吃得像皇帝。”这是营养专家们的饮食建议。很多年轻的上班族都不太注重早餐,随便用饼干对付一下,甚至不吃早餐,等到中午“补”回来。事实上,早餐可以提供全天30%的能量和营养,是其他餐次补不回来的。不吃早餐除了会造成低血糖,很多胆、胰腺的疾病也与不吃早餐有关。早餐过于精细缺营养不吃早餐是不行的,但早餐吃得过于精细也是无益的。“吃得像皇帝”不是指早餐要多奢侈精细,而是说早餐营养要全面。牛奶、鸡蛋、主食、水果、蔬菜营养不同样样要有。精美的西点虽然口味好,但营养单一,而且很容易被消化,不“顶饿”。好的早餐不仅要有…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记者、编辑研究问题的空气还不浓。因而反映在报纸上,真正研究和探讨问题的报道比较少,一两个月难得见上几篇有深度的报道.在评选好新闻时,有些报纸甚至找不出几篇有分析有研究的好稿来。指导工作,引导舆论,是党报最主要的职能。但是,不重视研究问题,怎么去指导工作?又何谈引导舆论!因此,从党报的职能出发,记者、编辑必须重视研究问题。不仅要向人们提供“是什么”,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怎么办”.尤其是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时期,矛盾叠出,纵  相似文献   

7.
记者部落     
什么是好记者?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获得者伊秀丽认为,好记者要有一种“精气神”。请看“传媒骄子”《记者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8.
对办报而言,“两翼齐飞”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但对摄影记者而言,共识不等于“共行”,另一“翼”还需要丰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翼齐飞”,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学素养以及文学写作水平,锻炼成既精通新闻摄影又会写新闻的“两栖”记者。  相似文献   

9.
知识林     
“名记者”、“好记者”、“红记者”指什么? 徐熊谈到——范长江赞成大家立志争取当一个“名记者”,但他更希望大家当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一个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思想作风和才能都强的“好记者”。他说“作为人民记者,要有革命责任感,要为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自豪,不要辜负党的信  相似文献   

10.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2.
面对酒宴     
干新闻,当记者,走南闯北,四海为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饭要吃,酒要喝,这也没什么,只要不白吃白喝。可就怕面对酒宴,好酒好菜,满满一桌,记者一人,陪客一群,叫记者实在为难,吃也为难,不吃也为难。这是记者常遇见的场面。凡是这种场面,不用过问,一般是可以白吃不掏钱的。如果你想拂袖而去,来个“罢宴”,那么,请你考虑考虑后果,还想不想在此地继续采访。要知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贵有“持久力”记者采访要有“智力上的持久力”和“体力上的持久力”。这两个“持久力”是从美联社记者加弗向那里借来的。他说:“在大西洋的此岸,采访政治及外交事务的记者几乎没有只上8小时正常班、每周工作5天的。”“记者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重要会议也许天明前后作出重要决定,议会有时通宵举行会议。外交宴会往往一直到深更半夜。因此,像一个医生一样,你永远不会真正地下班。”“这需要有体质上的持久力。但是,智力上的持久力也同样需要。突然发表的有影响的政府声明,使你不得不在数分钟时间内对它进行消化、理解、解…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记者、通讯员之家”的河南日报招待所,主要接待地、市、县委通讯员、报社驻各地记者和兄弟报社来宾。招待所的同志们处处为记者和通讯员着想,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吃好,休息好,工作好。记者、通讯员住下后要写稿、改稿,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休息,招待所专设了写作室,还备有各种资料。饭菜卫生,价格合理。他们考虑到住所人员经济条件不  相似文献   

15.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脑袋     
记者要有自己的脑袋。这似是废话,但仔细想来,又是极重要的话。许多人当不了记者,许多人当不了好记者,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脑袋”,或“没有自己的脑袋”。现在全国的新闻队伍不下几十万之众,口袋里揣着记者证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袋”,我们的新闻事业一定会有个长足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一定可以发挥更加辉煌的作用。所谓要有“自己的脑袋”,就是说记者要善于独立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表达问题。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变幻万千。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批评什么,表扬什么,如何批评,如何表扬,如何使自己的报道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积极影响,给人民群众以有益的启示,都需要记者本人独立地工作,独立地思考。记者这个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奋斗”的职业,借别人的脑  相似文献   

17.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8.
把握好视点     
所谓“视点”,就是以什么人称,用什么眼光去观察、叙述、体验、解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一切涉及到的内容。视点取得恰当,就等于小小说有了一个好的突破口,有了一个好角度,有利于作品的展开,人物的刻划;视点前后一致,作品展开的情节就能更好地为读者理解。如果不知道运用视点,或者视点混乱,作品必然枝蔓纷杂,拉长篇幅,人物个性不突出,对人物品评失去一致标准。可以说,把握好视点,也是小小说创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20.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