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赫金的躯体理论在价值层面上凸显躯体(主体)的存在,其逻辑起点是"我与他者"对躯体的建构关系。《可以吃的女人》中的女主角玛丽安与未婚夫彼得的关系体现了巴赫金把人的躯体分为内在躯体和外在躯体的观点。玛丽安努力寻求"他者"与"我"和谐统一以构建"我"的完整躯体,表征了自我躯体的构建无法离开他者之爱,反之亦然。玛丽安寻求构建完整的躯体的历程体现了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历程,折射出巴赫金的躯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传统哲学是"同者"哲学,没有"他者"地位,但列维纳斯第一个明确提出:"他者"更原始,是完全的、外部的、独立存在的存在者,自我不仅无权"杀戮他者",而且是为"他者"存在的。列维纳斯为人类展示了平等、和平的共存(共在)方式;但又没有否定"自我"的存在,只是质疑"自我",即自我与他者是一种共在。这是弱者的话语,因为根本不存在真实的、不带偏见的"他者"表述知识:时至今天仍然是丛林的世界。但"他者"的呼吁——和平的"共存"——是对极权性、排斥性、奴役性、唯我论的同一性思维的否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东西之争及古今之争所确立的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不可能经由西方自身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建立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跨文化交往模式来改变。为此,必须反思作为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的"我者"文化,在异域文化圈中的身份建构和确立的问题,进而将"他者"对"我者"的身份认同,转变为"我者"在"他者"文化语境之中的价值适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学力竞争的加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实践已从"知识中心"转向"思考力中心",转向能动的、扎实的、能够实际运用的能力。学校中的学习不是在儿童个人头脑中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同他者的关系之中展开的。在同他者的合作学习中,发现他者思维的异质与差异,从而培育丰富的思考,形成"学习共同体",成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之觉醒是当下的普遍追求,"自我"的存在论根基在于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呈现,"自我"之觉醒目的在于"自我"与他者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钟形罩》同属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于"自我/他者"两极关系失衡的困境。尽管主题相同,两位作者却是从截然相反的方向逼近这一人格成长难题的。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困于自我一极,普拉斯笔下的埃丝特困于他者一极。比较与探讨两部小说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并联系两位作者各自极端的人生选择,对思考人在"自我与他者"二元性关系中发展自身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定她自我的存在的"他者"与她的主体构建形成一种否定关系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极度压抑,几近泯灭;与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波辛尼互相吸引,互为镜像,从对方的镜像中看到自己认同的"他者",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萌芽;而老乔里恩对她的无私援助与精神支持和小乔里恩对她的欣赏肯定及灵魂交流所提供的"他者"的持续同化也幻化为她的镜中之像,成为她构建自我的对应物,最终成就了她的主体构建。  相似文献   

8.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本文认为,主人公玛丽的悲剧是外在的社会制度和内在的个人选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前者,国内外现有研究均已分析透彻。因此,笔者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玛丽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解析,旨在揭示死亡是玛丽承担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而此过程中的焦虑、用来对抗荒谬世界的自欺以及与他者之间的疏离是悲剧造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以"篡位者"、"阴谋家"、"虚伪阴险"的形象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在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权思想光辉。无论是在他身为草莽之时,还是在他登极宝殿、君临天下之时,他都是一位人权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做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时,  相似文献   

12.
陈娟  王禄芳 《考试周刊》2015,(50):32-33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举成名,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在歌唱》小说里的土著黑人的悲惨命运。他们处在西方殖民者的"东方主义者注视下",是失语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3.
提起王维,人们心中会立刻出现一个带着几分仙风道骨的清秀潇洒的诗人形象。王维诗画兼擅,同时又工书法、精音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人们印象中的王维,仕途平顺,官-直做到尚"书右基,但他似乎并不怎么热衷于仕途,在辋川别墅礼佛参禅,与友人诗酒唱和,亦官亦。在某种程度上,王维是后世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入世者羡慕他仕途平顺,身居高位,出世者则景仰他"大隐隐于朝"。本文以王维的仕途经历为切入点,叙述了他在官场沉浮中的进取、无奈、恋栈、委屈和消沉,展示出一个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王维形象。其实,生在"帝王"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锐身仕进者自不必说,即使那些遁迹山野的高人隐士,也因为有了身居庙堂者的对照才彰显出自己的独特价值——他们,也是"依附帝王家"的。鲁迅曾深刻地指出:"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从这一点上说,"一生依附帝王家"的,又岂止王维,它是历代所有文人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被视之为《大学》三纲。本文拟从自我之维、他者之维、自我与他者之维这三个维度,来分别探讨《大学》三纲的哲学内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8,(1):69-71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切入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予以观照,"爱的习惯"实为男性权力和意志的体现,透现着女性的他者化、物化以及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遭遇爱之习惯的女性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抗争,对父权话语体系做出程度不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反对"自我的同一性",强调"他者的异质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更深层理解教育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7.
约翰·厄普代克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兔子,跑吧》,自1960年出版以来就获得如潮好评,小说中的存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主题。从萨特的"他者"理论出发探讨了生活在"地狱"中的兔子的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吴昊 《现代语文》2010,(4):19-21
本文从拉康的"他者"理论出发,通过"我是一个他者"和"我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来分析意识语言中认知性隐喻和体验性隐喻产生的心理原因,揭示隐喻是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结构在意识语言中产生了大量的能指游戏,即隐喻。  相似文献   

19.
中英文本互译中文化"误读"不利于译文读者全面了解"他者"文化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信息的准确传播,不利于超越"自我"文化的局限性与克服对"他性"文化的公正评价。但是,在民族文化交流实践中,这种结论确实有失偏颇。本文即对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自传体小说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题与写作题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所致力于讲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边缘"处境和身份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