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2.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共印刷11次。2005年此书准备再版,并增加了插图,于2006年1月出版。现本刊发表该书的《序》、《再版序》和《后记》,由此可以看到该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请本刊读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王允亮 《寻根》2006,(3):34-38
徐复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学者,其著作《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都是在中国学术界享誉已久的著作.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他自己也有一种勇猛无畏的性格和作风,这种性格和作风既是徐先生为人处世上的特点,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魅力,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上彰显出来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4.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3日至5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内地和港澳台的80余位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现代价值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的主题发言。学者耿云志、赵馥洁、赵世超、洪修平、张国刚、韩震、王斯德、孙晓生、刘  相似文献   

7.
正时入寒冬,西安冷气逼人,而西北大学多功能会议中心室内却春意盎然。《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新书发布及座谈会在此举行,我作为出版方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代表,和责任编辑一道参加了新书的此次活动。张岂之先生是中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在多年治学、育人、担任大学校长的岁月里,与他培养的研究生、同事和学界朋友有长达几十年的书信往来。去年夏天,因张先生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书稿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普  相似文献   

8.
正尊敬的张岂之先生,各位老师、各位朋友:还记得2016年的夏天(7月30号),在张岂之先生的家里,徐海社长从张先生的手里,郑重地接过书信选的初稿,然后交给我。这场景历历在目。那天我接过书稿,感觉同时接过来的还有一份信任、一份憧憬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转眼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出版了张先生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又出版了这本书信选。看着书信选的样书,我的心里有忐忑,更感到一种欣慰。忐  相似文献   

9.
鲁谆 《华夏文化》2013,(2):6-11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并大力普及其精华。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列入其中,足见诗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诗言志"(《尚书·尧典》)揭示了诗的本质,并形成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11.
<正> 重视文献资料考订,这是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的基础。更加可贵的是,前辈学人除强调实事求是,斟酌取舍,重视无征不信外,还主张"学"与"术"的结合,既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爬梳,又重视文化意义与学术精神的彰显弘扬。这就是学术史著作有关于"明道之要"(《校雠通义·原道》、《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21日上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起并参与主办,由西北大学社科处、西北大学研究生院、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发行仪式与座谈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校友共6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包括《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发行仪式与座谈会两个环节。会议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主持。在发行  相似文献   

14.
张岂之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指出:“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一直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孔子的《论语》就属于这类蕴含着“智慧之火”的传世经典,它能够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指导。孔子所处的...  相似文献   

15.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如风水、五行等,这些中国元素也是西方读者关注的"充满神话性的原始色彩元素"。那么,书中描述的中国文化究竟是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国经典古籍,探求这些传统文化的最初本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然后从历史主义研究、接受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寻找出文化变异的根由。  相似文献   

16.
正6月16日上午,由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承办的《关学文库》、《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学术座谈会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主编、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教授,《关学文库》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徐晔,长春出版社社长郑晓辉,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副校长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18.
正"孝"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思想文化之一,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正如杨伯峻先生所言:"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这在儒家著作之中多有体现。《论语·学而》提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相似文献   

19.
正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再版,2010年4月出第三版修订版。20年来不断印刷和再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该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理论性寓于知识性之中,为读者奉献了既有深刻理论内涵,又有丰富文化成果的精神盛宴。综观全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李健民 《寻根》2014,(6):9-11
<正>《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五经"之首,对它的评价一向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备受尊崇的。严格地说,《易经》是一部哲学巨著,令人惊奇的是,《易经》可以用来解释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包括数学、化学、物理、中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易经》充满了辩证法。中国旧时的文人如果不通晓《易经》那是非常可笑的。《易经》的卦名、"卦辞"和释辞因含义特殊又语多吉祥,催人奋发向上而常常被历代帝王和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