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尝试通过对斯蒂芬·克莱恩的战争及心理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中的颜色及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来展现小说的自然主义特色,阐释克莱恩对战争、人性及人的生存状况的认识.说明该小说真正表现的是人在战争环境中的动物性和被动命运,谴责了战争把人非人化的残酷本质.这些特点使得该小说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战争小说.  相似文献   

2.
动物在库切的小说《耻》中扮演着重要地位。“耻”不仅涉及人类社会,而且笼罩于小说中的动物。库切使用大量的动物隐喻以展示主人公卢里的“动物性”,并通过动物的遭遇折射卢里的命运,反映“耻”的主题。该文从动物批评研究的角度,探索动物在《耻》中的文化功能,研究动物与卢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产生阅读动物小说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他人分享。2.揣摩文学作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3.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能够有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学过程:活动一浏览群书,初步感知主角形象一、翻阅书籍,寻找主角“马”1.谈话引入,出示主题小说。  相似文献   

4.
《动物凶猛》是一篇小说的名称,光看书名让人觉得动物是又凶又猛的!其实,动物界绝大多数成员还是赢弱的,尤其是在昆虫世界。这些小虫虫大多没有很强的攻击力,只得靠躲躲藏藏在这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艰难生存。它们的生存之道至少有“三十六计”,其中一计叫“伪装计”,竹节虫就是昆虫世界中的“伪装大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许多作家热衷于写“动物小说”,文坛上甚至出现了“动物小说”热潮。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长篇“动物小说”。至于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那就更多了。不过现在人们一般不把它们叫做“动物小说”,而是换了一个新的说法,叫“生态小说”。好在这并非换汤不换药,因为和“动物小说”相比,“生态小说”中确实出现了某些新的精神质素。  相似文献   

6.
冯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小说,路翎、汪曾祺在建国后的小说,可以视为是“五四”文学的价值命脉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冯至的小说写了对自身力量与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自信及其因之而来的寻求力量的焦虑。陈翔鹤的小说以“疏离”“孤立”“隐忧”“苦闷”体现了五四文学在十七年的某种境遇。徐懋庸的小说从人与个体视角写重要历史人物。师陀的小说体现了以下层民众为本的情怀。路翎的小说在人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突出了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意义,揭示了历史进步与个体生命的紧张关系。汪曾祺的小说延续了沈从文“人性的小庙”的香火。  相似文献   

7.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8.
桦桢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2):117-120
以我国古代著名章回体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毛宗岗本)中出现的大量疾病与治疗案例为主要考察对象,比较《三国演义》全书中出现过的形形色色治疗者之间有怎样的差异,总结小说中因为疾病无法治愈而丧生的“病人”之间有哪些共同点,思考小说中具体实在的“医人”行为和抽象虚在的“医国”事业间有什么联系。最后的结论建立在对小说中作为大他者的“天”是如何“运用”疾病影响个别人间事务和总体历史进程的解读上,认为从总体上讲《三国演义》中的疾病是人类对天道进行过反抗的确证。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同人小说在小说阅读者中的传阅度、接受度不断提高。“同人”这种小说模式其实古已有之,到了近代的翻新小说就形成了主动的、有意识的同人文学创作。“同人”小说与“翻新”小说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承续关系。回归近代,通过对中国近代翻新小说的研究分析,或许能够揭开当下同人小说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沈石溪以他独特的创作成为新时期儿童动物小说的领军人物。相关研究多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局限于对人类社会的关照。实际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更着重于体现动物生命原态,追求包含人与动物在内的自然生命意义上的哲学超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描写的是自然的生命历程,衷旨在于“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11.
小说《蝇王》以“孩子”作为主人公,选择“孤岛”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号,通过浪漫手法演绎“生存与拯救”的话题。“游戏”与“猎杀”成为孩子们的主要活动,通过寓言般的故事揭示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质疑,对文明的脆弱的遗憾,对人性缺陷的痛惜,为认识人的本性敲响了警钟。文章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游戏”在《蝇王》中的作用,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摇摆”是小说的动力所在.小说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存在”自身的边缘性、断裂性、易变性、非理性、个人性等内涵,使“摇摆”成为小说家建构小说时必不可少的叙事策略.“摇摆”在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叙事中的表现为曲线、否定、循环等形式.“摇摆”在小说叙事中运用的终极性目的是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13.
在以序跋和评点为主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由“耳”“目”二字组成的术语随处可见。结合诸多小说常以“耳”“目”命题这一现象,我们发现,这些术语多被用以评说小说性能:有的被用以表明小说的道听途说性质以及“求真取信”史性,更多地被用以评说小说的诚妄、奇正、美丑等审美功能,还有的被用以评说小说的“悦人耳目”“醒人耳目”等功能和功效。除了依稀可辨的“因耳叙事”与“以目写人”两种评说倾向之外,“贵耳贱目”常被用以显示小说的传奇特点,而“娱目醒心”则常被用以传达小说的审美教化功用。与诗文批评中的“耳目”系列术语相比,小说批评中的“耳目”系列术语兼具娱乐与教化功能,不仅多被用以宣示故事的可靠性、可信性,而且还被用以强调小说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讨论唐传奇与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在确立“人”在小说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作品的观赏娱乐特质、真人假事的手法等方面的相似特征.说明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个以往不太被重视的角度探索唐传奇艺术品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中篇小说《扎涅塔》是亚历山大.库普林晚期佳作中的名篇,小说处处闪烁着库普林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光辉,体现了作者库普林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存在主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变色龙》中的“四”所谓“四”,是指作品进行讽刺的四个角度:一、小说题目的讽刺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它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止其他动物对自己的侵害。作者用这种动物为题来借喻讽刺小说里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于变色。在断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性”的困境。所以.“性”的突围轨迹也成为“人”的自主意识和抗争意识凝聚进发的标识。“性”的扭曲力量主要来自政治意识形态对“性”的渗透、淆乱与改写。作为意识形态掌控的“统配资源”,“性感”与“快感”失去了其“自性特征”,怪诞的“性相”与主体的沦丧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王小波的小说呈现了“性本体”与“性主体”双双异化的现实。并将“人”的救赎与“性”的解困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在探询存在问题过程中,人的自我一直贯穿始终.在昆德拉的小说中,人对自我的把握、追求并不自由,自由选择只是个“浪漫的谎言”,因而总是失败.但只有在失败中人们才会获得“顿悟”,达到真善美圆融交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所以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是黑色幽默。王朔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是一些“文化的边缘人”,也是英雄与反英雄的二位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恐怖小说大王”的李西闽的小说中常常充斥着焦虑与恐惧。他的小说根植于本土传统,从人性出发,写出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深入剖析了人的精神世界。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为参照,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焦虑的梦”直接源于童年经验,而这种焦虑与恐惧是中国社会当下信仰缺失与鬼文化影响的延续,其小说中无法消除的恐惧感正是恐怖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