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强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动力、以公共文化生活为基础、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以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文化制度为保障,协同推进新疆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当前新疆推进文化强区面临的困境是现代文化观念认知相对滞后,社会成员参与不足;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队伍素质偏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模式不清晰等。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要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来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力促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治本之策。新疆文化强区的实现路径是:把新疆精神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主心骨、精气神;把健康文化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有益补充;把休闲娱乐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一个辅助功能;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主要方向;把媒体传播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重要阵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助推器;把复合型文化领军人才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核心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探索新时期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以达到在文化建设上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新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疆农牧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冯悦 《华章》2012,(34)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来,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新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新疆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本文试从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两个坐标来探析新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以求在新疆文化的转型和建设中寻求有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对本系统成员共同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指导规范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现代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讲奉献、攻坚克难敢担当"的新疆国土资源精神,是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化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唱响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应当重视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重视加强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引领工作。强化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需要切实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切实强化国土资源系统做好维稳工作的各项措施。大力繁荣新疆国土资源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满足国土资源系统各族干部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系统文化体制改革,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新疆,它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多元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促进新疆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繁荣地区文化事业、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文化,从而最终促进建设和谐新疆亦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基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号召,结合新疆现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品牌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饮品牌文化建设包括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个层面的内容。目前,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壮大新疆民族特色餐饮产业必须大力推进品牌文化建设。本文从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个层面提出了新疆民族特色餐饮品牌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围绕新疆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来探讨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特点,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新疆精神。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以杜重远等为代表的上海文化人来到新疆。他们为宣传抗日、促进新疆与内地文化交流、培养当地文化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文化人在新疆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建设新疆抗日大后方的一支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围绕新疆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来探讨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特点,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新疆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过60多年的发展,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新疆民族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实力,以便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当下中国全面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新疆翻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科学发展观和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在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各种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角分析新疆多元一体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翻译文化安全问题。翻译文化安全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翻译文化"强疆"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产业实现文化"强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使疆外文明"安全"走进来,疆内"文化"自信走出去,达到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化是凝聚新疆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疆高校要成为引领现代文化的战略高地和先行示范区,成为培养新疆现代化建设亟需人才的主阵地和摇篮;新疆高校教师要身体力行,成为引领现代文化,推进新疆科学跨越的有生力量和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殊印记,具有直指心灵的力量。新疆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深厚的,又是层累的。新疆传统文化变迁整体表现出一种超越性。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地域文化变迁是整体性变迁——跨越式的、质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地域文化变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疾风骤雨般质的变迁后的平稳过渡阶段,虽然文化建设历经波折,但建设新质文化的向度没有改变。此阶段新疆的文化建设大体遵循革命文化整体强势推进的格局,只是鉴于新疆多民族的区域文化特性,在最初实施中有个稳妥渐进的过程;二是改革开放后至今——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加速,仍是个正在进行时。与第一阶段的强制变迁相比,各族人民自觉变迁的主体性大大增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变迁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动的,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成为一种标志和新的起点,新疆各民族人民较为主动参与这一历史新进程。  相似文献   

14.
摘要:新疆现代文化是新疆人民在长期建设新疆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发展出的承载意义的所有客体的表现。阐述了新疆现代文化的传播研究取向,要在分析信息生产、传递、交流的共有、共享过程中,把握个体参与新疆现代文化与培养现代文化意识的特性,以新疆精神为核心,建构一整套文化文本,实现通过传播培养社会“建设性认识”,实现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改写与改造;通过传播塑造和表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从而以文化智化社会品位。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宝藏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新疆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在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及其学术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集中表现为: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新疆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新疆文化事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新疆建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可替代的路径选择。从新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其面临的严峻的反渗透形势出发,提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牢新疆基层反渗透思想屏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也曾是共产党人勤勤恳恳工作的红色热土。在新疆当时的有利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新疆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些做法与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相照应,可从中得到启示,对新时期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开展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文化育人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多元一体 共铸和谐——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灵魂。”一个真正持久稳定的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文化。新疆建设和谐社会,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是核心、是灵魂。但针对宗教是否是文化,新疆的多元文化是否是和谐的这两个问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拟从解决这两个问题出发阐述新疆多元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阐明,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传承的意义进行了探究,并从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树立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秉承优秀传统坚持思想创新三个维度,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现代化传承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