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句丽王国后期继续吸收儒家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等思想随着高句丽王国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得以广泛传播,这加速了高句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王国后期继续吸收儒家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等思想随着高句丽王国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得以广泛传播.这加速了高句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三国史记》关于棘竭、渤海的相关史料,反映了秫揭、渤海与中原王朝及新罗、高句丽、百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渤海建立前棘辐与三国之间的相互征战、秫辆对唐朝的隶属关系,渤海建立之后渤海与唐、新罗的关系等,这些史料是金富轼摘抄中国、朝鲜古代史料所为,尤其是一些朝鲜古籍中的史料,对于探讨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以及中原王朝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统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第二十一代王文咨明王罗云在位期间,继承了其祖父长寿王北缓南战的对外策略,即对于中原王朝态度恭顺,且沿袭对北朝和南朝的两面朝贡,尤其是保持了与北魏的良好关系,为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以武力威慑手段将与百济结盟的新罗拉回到其从属国行列,再次臣服于高句丽;最后,保持了对百济的军事压制,维系了高句丽的区域优势地位。经过文咨明王的一系列努力,巩固了高句丽在迁都朝鲜半岛后对内的政权统治和对外的战略优势。可以说,文咨明王是高句丽后期承前启后的一位统治者,亦是高句丽史上较有建树的一位君主。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中原王朝对其不断进行册封。通过梳理这些册封史实,总结两汉、南北朝、隋唐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册封”所呈现出的各自特点,从中展示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通过两汉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认可、魏晋中原王朝对高句丽诸王的册封及隋唐对高句丽的册封与征讨,论定高句丽族是中国东北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国是中国边疆地区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它与中原王朝的矛盾属于国内民族矛盾性质。  相似文献   

7.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高句丽人精心选择山河险固的要地,修筑了坚固的山城堡垒,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使得辽东半岛地区成为高句丽后期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地,同时辽东半岛地区的山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政治中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隋唐中原王朝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作为中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立国的350年间,是一支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唐代之后,吐谷浑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关系对吐谷浑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相反,唐王朝正是看到了吐谷浑的价值所在,因而对吐谷浑的这种策略予以恰当的回应,这种策略反映在吐谷浑与唐王朝之间的和战较量当中,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吐谷浑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唐代设节度使职,实乃军国要政之创举。节度使的设置及其权势的发展演变,与唐王朝的治乱兴衰有着重要关系,且以唐后期尤甚。唐后期中央制衡地方的主要特征是"以乱治乱",这决定了节度使职存在的必要性;而地方节度使自身对其藩镇政治、经济的治理和改良则昭示其存在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唐后期节度使在削弱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  相似文献   

10.
公元5世纪后期,勿吉逐渐强大,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渐出现和增多。北魏孝文帝时遣使入贡,此后与中原各政权逐渐形成了长期的朝贡关系,直至北齐末年。其间勿吉向中原王朝朝贡多达31次,来贡较为频繁,但其朝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朝贡关系。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和政治军事影响力,加上边境贸易的吸引,是勿吉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朝贡关系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1.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句丽冠帽的种类与特征,专家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壁画进行了诸多探讨,成果颇丰。综合看来,主要是从冠帽形制本身来论述高句丽民族的冠帽不仅受到了汉、隋、唐文化的影响,而且亦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基于此,拟简要呈现学界有关高句丽冠帽之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冠制的分析,梳理出其与高句丽冠帽的承袭关系,从一个侧面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句丽冠帽的种类与特征,专家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壁画进行了诸多探讨,成果颇丰.综合看来,主要是从冠帽形制本身来论述高句丽民族的冠帽不仅受到了汉、隋、唐文化的影响,而且亦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基于此,拟简要呈现学界有关高句丽冠帽之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冠制的分析,梳理出其与高句丽冠帽的承袭关系,从一个侧面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明了高句丽在唐代存在的51年时间里,中原王朝对高句丽所施行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维持传统的怀柔安抚到连续兴兵征讨直至将其灭亡的转变过程,并且剖析了唐征高句丽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中前期"城邑"作为地方一种管理组织方式,先后与"那部体制"及其后的"五部体制"并存。从三世纪末起至四世纪中后期,城邑逐渐成为在其征服地区普遍设置的一种管理方式,军事据点的性质较为明显。公元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城邑制"则随着高句丽领土扩张,在高句丽中央政权的控制下,成为在征服地域中普遍推行的,能够集军事功能、地方统治功能、整合属地民众和物资于一身,在其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地方管理体制。在三世纪中后期高句丽的城邑制官僚组织很可能是附属五部官制之下,五世纪随着高句丽在其疆域内广泛推行城邑制,城邑制的官僚体系也初具轮廓,但未完全从中央官制中分离出来。从此时期政体和社会发展程度看,高句丽毫无必要建立或照搬中原王朝的郡县制,不存在建立郡县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高句丽中前期"城邑"作为地方一种管理组织方式,先后与"那部体制"及其后的"五部体制"并存.从三世纪束起至四世纪中后期,城邑逐渐成为在其征服地区普遍设置的一种管理方式,军事据点的性质较为明显.公元四世纪后期王五世纪,"城邑制"则随着高句丽领土扩张,在高句丽中央政权的控制下,成为在征服地域中普遍推行的,能够集军事功能、地方统治功能、整合属地民众和物资于一身,在其疆城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地方管理体制.在三世纪中后期高句丽的城邑制官僚组织很可能是附属五部官制之下,五世纪随着高句丽在其疆域内广泛推行城邑制,城邑制的官僚体系也初具轮廓,但未完全从中央官制中分离出来.从此时期政体和社会发展程度看,高句丽毫无必要建立或照搬中原王朝的郡县制,不存在建立郡县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浅析唐朝发动征伐高句丽战争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止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完成收复故土的愿望,维护宗藩体制的需要,唐王朝发动了征伐高句丽战争。  相似文献   

18.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接连攻克十余城,将驻跸山之战中投诚三千五百余高句丽部落首领、贵族子弟,以及在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俘获的七万余民户,一共七万三千五百余人迁徙到内地。其中,高句丽贵族移民属于惯性移民,高句丽百姓移民是随战况发展产生的临时性移民。唐太宗亲征移民沉重打击了高句丽农业经济,彰显了唐王朝收复故土的决心,开创了唐丽战争移民的先例,代表着唐王朝征丽攻略的转变,扭转了战争走向,为最终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服饰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句丽王朝始于公元前37年,亡于公元668年,长达705年。其间高句丽和中原的晋、隋、唐诸朝有着密切的往来,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其纺织、服饰及刺绣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周边民族,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