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芹 《文教资料》2014,(11):18-19
本文通过对日本近现代文学家深泽七郎的小说《槽山小调考》“弃老”现象的分析,并与中国一些民族曾经存在的同样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弃老”的原因,对研究日本文化、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差异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岁月的光亮     
老围山的篝火 老围山的篝火,在我的记忆里熊熊燃烧着。 那是一个秋天,我与一个同学骑上自行车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穿街过巷,车轮轧轧,碾过小镇和荒村。我们在一个黄昏赶到了一座叫“老围山”的地方,那里住着我们的一个同学。  相似文献   

3.
山爷爷     
山爷爷很高很高,当然也很老很老。他一直静静地站着。有时,山爷爷也想睡一会儿,甚至还想在地上打几个滚,撒个欢呢。可那样的话,满山的动物、草和树怎么活呀?没办法,山爷爷就这么忍着了,并养成了站着睡觉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寂静的清晨,独自摊开心爱的名著,任心灵在页码间游荡。墨色的山腰笼着青幽的云。天边的残月仍不舍离去。群鸟惬意地享受着这诗一般的晨景,扑掮羽翼自由地飞翔在还未明亮的天空,不时地吟上一首欢快的清脆小调,空远又富有诗意。浪漫而又清丽的义字,不经意间印在了我的脑海,心情也格外的舒畅。朝阳依山Im升.新的一天伟此刻睢美地开幕……  相似文献   

5.
民歌历史悠久,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他一切音乐艺术的源泉。民歌按体裁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劳动号子、小调和山歌三种类型。其中,小调流传得非常广泛,也最为重要。已有的研究多限于民间小调的社会功能方面,对于其曲式结构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是人们的音乐审美决定着民歌小调曲式结构的审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具体谱例为依据,通过对同词同曲、异词异曲民间小调"起承转合"曲式结构的比较研究,以求梳理出民间小调曲式结构所蕴涵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一、左手小调音阶指法左手小调音阶作为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如同大调音阶一样,为了表现乐曲的情趣和风格,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许多教材中,对小调音阶指法的安排只仅标记一种,常见的指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云 《广西教育》2014,(15):171-173,176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勃拉姆斯的《降e小调谐谑曲》(Op.4)和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Op.31)进行分析,围绕着两首作品的创作技法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两人的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却又有着很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林林总总的新闻媒体报道了各种"弃老"现象,究其原因,无非六种,但就如何防治"弃老",除了众所周知的提高道德水平等长效机制外,其它八种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在分析养老所需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资源四个方面的基础上被一一罗列,以希裨益于我国养老体系的早日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 森林里来了一个老猎人。他背着一杆猎枪,腰上挂着子弹带,手里提着一个大葫芦。走到一棵大树下,老猎人坐下来,仰起脖子,举着大葫芦,“咕噜咕噜”大口喝起酒来。山风吹过,林子里飘起酒香味儿。这是个喜欢喝酒的猎人。  相似文献   

10.
河边的苹果     
王明芬 《成才之路》2011,(10):17-17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相似文献   

11.
十六岁的我,梦想着看清世界的美丽,可我的眼睛如此朦胧,因为我老了;十六的我,梦想着记住所有的历史,可我的脑袋如此迟钝,因为我老了;十六岁的我,梦想着在绿荫场上驰骋,可我的脚步如此蹒跚,因为我老了,十六岁的我,梦想着对山的那边呐喊,可我的喉咙如此沙哑,因为我老了;十六岁的我,梦想着背上行囊去流浪,可我的身体如此瘦弱,因为我老了;十六岁的我,梦想着享受欢愉的花季雨季,可我的心如此孤寂,因为我老了;我老了,老了,真的老了……十六岁的我,老了@刘鸣$江西瑞昌市第二中学  相似文献   

12.
"弃老型故事"是指"弃老"习俗转变成"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流传这样一类故事,故事讲述了这些地区"吃老"习俗的转变过程,其中以壮族《布洛陀经诗译注》中《唱童灵》以及其附录部分《冬林的故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壮族的"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这类故事的最初形态,该故事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自身的尊严。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的和谐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创作的第一首奏鸣曲,这部作品问世于1825年,凭借着深入的哲学性和创新性,这篇文章获得了许多人们的认可,也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舒伯特能够在乐坛上备受瞩目,因为具有崇高的音乐素养和能力,舒伯特推动着欧洲音乐史往前发展着,同时在这个时刻当中,他也有着很多的成就。他一生创作的600多首音乐,因为旋律的优美和动听,他的光辉形象已经完全存留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本篇文章就是论述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中提琴演奏版本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4.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  相似文献   

15.
"建水小调"也称"小调子",是在云南建水县彝汉杂居地区因文化融合形成的具有彝歌风格兼有花灯韵味的民歌艺术。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传统"建水小调"再创作与现代性传播的历程及其途径,并进而对再生历程中的各方参与力量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地方歌谣面对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自我调适与变迁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强大张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和弦在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都被广泛的运用着,可是传统音乐中的和弦与现代音乐中的和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从和弦构成上说就可以根据三度叠置与非三度叠置、三全音、大小调音阶与音序这三点来进行区别。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就是通过这三点来对传统和弦与现代和弦的构成来做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7.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集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相似文献   

18.
《茶馆小调》是西南联大时期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内容表现的是发生在茶馆里一个生活场景。在本文主要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出讽刺歌曲的典型特征,折射出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以期对《茶馆小调》做一些纵深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山村教师     
你是山的儿子你讲着父辈讲过的故事走来走上21世纪山村的讲台你说山的故事也许会老但山永远年轻  相似文献   

20.
    
<正>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灯海。夜色还未来得及降临就被灯拒绝了。现代已经没有了夜晚。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保留着一些夜的片断。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有些伤感,但情调很美很动人。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露珠的加冕。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默地酝酿着心中的墒情。一条小路泛着淡淡的白光,回味着白昼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