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不同保守疗法治疗运动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膝关节MCL损伤的运动员共72例,随机分为电针+推拿组(对照组)、电针+推拿+康复训练组(实验组),每组36人,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不同组的运动员治疗前后的疼痛、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76%和94%,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45),Lyshol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推拿和康复训练治疗运动员膝关节MCL损伤的疗效要优于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周围疼痛及膝关节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屈伸肌肉力量变化和腘绳肌生理状态变化的特征,以指导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康复治疗与训练。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肌肉功能状态水平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中膝关节的稳定性,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应注重加强膝关节肌肉力量和屈膝肌反应速度的康复训练,以减少术后康复训练中对重建韧带的负荷。  相似文献   

3.
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屈伸肌肉力量变化和腘绳肌生理状态变化的特征,以指导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康复治疗与训练。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肌肉功能状态水平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中膝关节的稳定性,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应注重加强膝关节肌肉力量和屈膝肌反应速度的康复训练,以减少术后康复训练中对重建韧带的负荷。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Cnki1989—2006年间关于前交叉韧带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股四头肌和胭绳肌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闭合运动链训练适合于康复训练早期,开放运动链训练适合于康复训练晚期;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其本体感觉也受到破坏,而术后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完善至关重要;康复训练方案变得越来越激进,但激进的康复训练也有不利的一面,采用胭绳肌腱和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训练应更趋于保守。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动康复训练对不同病程半月板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患者156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89例。采用系统运动康复训练进行术后干预,通过Lysholm疗效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表及疼痛VAS评分标准以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规律的运动康复指导能够很好地帮助不同病程膝半月板损伤的术后人群恢复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医融合的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效果,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苏州市首家体医融合运动康复中心的57例大学生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运动干预性康复训练,12周后,测试并对比两组受试者的关节功能指标。结果 干预后,关节活动度方面,与干预前相比,实验组关节的前伸度降低43.73%、后屈度提升7.19%;内收度降低70.12%、外展度提升14.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89,4.01,5.36,P值均<0.01)。关节力量方面,与干预前相比,实验组关节的前伸、屈膝、内收、外展力量分别提高11.74%、16.91%、10.72%、7.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2,7.30,3.86,4.16,P值均<0.01)。对照组的关节活动度、力量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体医融合下的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前交叉韧带损伤受试者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关节力量,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受试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效果不太理想。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在最大伸膝力量增长、大腿围度增加等方面,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如采用渐进抗阻康复训练手段,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陶胜国 《精武》2013,(35):7-8
观察盘坐对大学生运动员膝关节内佣副韧带损伤康复疗效。方法:将52例膝关节内例副韧带损伤大学生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前期均采用针刺、推拿、TDP灯照射等方法进行治疗,待症状好转后,均进行15天的康复训练,实验组26例采用盘坐法康复,对照组26倒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实验组改良Lysholmscale评分积分值98.89,对照组分值8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盘坐较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对膝关节内佣副韧带损伤彻底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对运动员来说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常发生于运动中突然变速、转向以及外来暴力等,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用于韧带轻微损伤的情况,若前交叉韧带完全或大部分断裂,则首选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治疗的金标准,其术后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等。该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康复干预时机十分重要,有效的术前康复干预可以及时避免膝关节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被动康复训练和主动康复训练,其中被动康复训练手段包括支具或辅助器具保护、神经肌肉电刺激、推拿手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持续性关节被动活动训练,主动康复训练手段包括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开链运动(OKC)和闭链运动(CKC)、本体感觉训练以及重返运动,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表现出各种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担忧等,但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时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贯穿心理康复干预,对患者进行疏导,以缓解或消除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膝关节功能康复保健操功能锻炼对膝部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评价,探讨膝关节功能康复保健操的疗效和作用,旨在建立膝骨关节炎功能锻炼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锻炼组30例,对经基础治疗的患者予以康复保健操锻炼治疗;对照组30例,只给予基础治疗。连续两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后膝关节症状改善以及功能恢复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计分评定比较。结果:两组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减轻关节疼痛、缓解晨僵、局部压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锻炼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膝关节功能康复保健操对改善膝部骨性关节炎生活质量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时 《体育科研》2012,33(4):85-88
通过步态分析、等速力量、功能性动作(FMS)和十字韧带功能测试等综合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的评估,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并对进行相应的康复体能训练(包括本体感觉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和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和plyometric爆发力训练)。发现通过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可有效降低运动员ACL损伤的再发生、缩短损伤后竞技能力与运动表现恢复周期,体现了其在康复体能训练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新型的肌肉无创诊断技术--肌肉功能状态分析仪(TMG),分析振动训练后下肢肌肉的机械收缩状态,评估振动训练的效果和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恢复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招募并筛选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振动训练组,7人)和对照组(非振动训练组,6人)。振动训练组下肢功能训练在Power Plate振动台上进行,而对照组的训练在非振动台上进行。训练负荷及时间:持续时间30 min,刺激频率为45 Hz,一周两次,共8周。两组受试者者在病情、症状、体征、纳入标准上均无差异。测试指标:采用肌肉状态分析仪(TMG)测试肌肉的机械收缩指标,主要指标有肌肉收缩时间(Tc)、放松时间(Tr)、径向位移(Dm)。测试肌肉包括腓肠肌内、外侧(GM、GL)和胫骨前肌(TA)。结果:8周的训练后与实验前相比,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较实验前Tc都有所增加,但对照组增加的更多,两组较实验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M的Tr时间缩短了12.3%,对照组增加了45.7%,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变化的比率较振动训练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TA和GL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振动训练组TA的Dm增长13.52%,对照组却缩短了0.25%,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L、GM的Dm分别增长了42.7%、38.4%,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61.2%,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44.9%,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AI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TA、GM和GL的收缩时间和径向位移均增加,而放松时间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这提示振动训练可以提高CAI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振动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CAI患者的平衡能力,但振动训练的效果更显著。TMG可以作为CAI患者康复过程中肌肉功能状态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制约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康复以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躯干核心肌群功能训练容易被忽略,随着核心训练成为临床康复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研究证明其对脑卒中患者有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训练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训练机制、训练方法、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完善核心肌群训练的临床理论基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治疗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康复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袁鹏 《体育科研》2011,32(5):20-24
康复性体能训练通过改善生物力学结构的失衡状态,能够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伤后功能的恢复,已在临床骨科疾病康复和运动员伤后恢复方面发展迅速.本文以马拉松运动员的康复体能训练为例,介绍常见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如何介入康复体能训练的各个过程,怎样保障康复性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拟在高校大学生篮球集训中加入FMS评估测试,综合大学生篮球项目的特点并结合国外的一些训练案例将康复体能训练进行提炼改进,以期制定适合大学生高水平篮球队员基本功能性动作评估与康复体能相结合的方法,为高校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治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复合得分14分分级的标准可作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参与赛前集训时急性损伤风险参考指标。(2)康复体能训练干预提高了FMS得分且降低了损伤高风险组急性损伤率。  相似文献   

16.
矫玮  高颀  钱菁华  苗欣 《体育科研》2011,32(5):17-19
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功能恢复。渐进性功能训练不仅应用于体能训练,在伤后运动康复实践中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康复手段,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运动员或受伤者逐渐恢复体能及重塑肌肉功能,并在较低一级基础动作正确完成的前提下,推动其向更高水平的功能目标迈进,从而改善运动功能,为受伤运动员安全地重返赛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手段。离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预防损伤、提高快速力量,是功能康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运动员功能康复的效率和质量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