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典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皆知,有名学生面色尤其凝重。②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接受捐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  相似文献   

2.
哈佛校规     
19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必须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教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珍本。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惴惴不安的他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接下来的举动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把他开除出校。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皆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到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先生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  相似文献   

4.
1764年的一天深夜,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不幸发生了一场大火,绝大多数的珍贵古籍毁于一旦。这场重大火灾震撼了全体师生的心,无不感到痛心疾首。特别是有一位学生的心情格外沉重。因为突发的火灾把他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良心逼迫他必须做出选择。在这次火灾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偷偷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读完之后再归还。转眼之间,这本就成为哈佛牧师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  相似文献   

5.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在这之前,一名学生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地把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名学生惴惴不安地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郑重地把哈佛所受捐赠的250本珍本中剩下的唯一一本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书,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的名言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自由必须有所约束,不然,A的某种自由可能就要以B的高付出为…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2)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赠给了当地的一所学院,这所学院竟发展成现在闻名全球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一直把这批赠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任何人不能携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此前,一名学生碰巧把一册名为  相似文献   

7.
翻阅书报,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 自然会使人想起“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俊才,以后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便是庸才”的经典论断。不唯于此,细忖之后未免浑身遗汗: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 “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手稿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上下皆知,有位学生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  相似文献   

9.
<正>两本书的故事100多年前的一天,美国的哈佛(fu)大学发生了一件事。一名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了两本珍贵(zhen gui)的图书。哈佛大学有一项规(gui)定:学生借珍贵图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绝(jue)对  相似文献   

10.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他的一块地皮和250本书,遗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这所学院发展成了现在的哈佛大学。关于这250本书,有这样一个故事:哈佛学院一直把哈佛牧师的这批书,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出馆外。  相似文献   

11.
大器之材     
1965年,我在西雅图影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  相似文献   

12.
大器之材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子的图书放回原处。  相似文献   

13.
大器之材     
一天,美国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里来了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是来图书馆帮忙的。图书管理员先给他讲了图书的分类,然后让他把图书馆里放错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小男孩问:“像当侦探吗?”管理员回答:“那当然。”接  相似文献   

14.
万利军 《班主任》2007,(11):16-17
让规则看守校园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焚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永远地消失了。在这之前,有个学生违反纪律,悄悄把一本古书带出馆外,准备慢慢看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这个学生做出了一个勇敢的选择。他怀着不安的心情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  相似文献   

15.
1965年的一天,美国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来了一个瘦小的男孩。他说他是四年级学生,想来图书馆帮忙。图书管理员卡菲瑞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正需要一个帮手呢!”卡菲瑞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归还时放错地方的图书找出来,放回原处。  相似文献   

16.
哈佛告诉你     
哈佛的一位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还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三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  相似文献   

17.
在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约翰·哈佛的雕像,上悬美国国旗,像基镌刻着3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但是,这3行字里却隐藏着3个著名的“谎言”。谎言一:这个雕像并非以约翰·哈佛本人为蓝本。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建雕像时,只好按照人们的想像,找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做模特儿。谎言二: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哈佛大学的前身叫“剑桥大学”,后来改名为“哈佛”是因为身为建校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先生,他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捐献出来,学校为了感谢和纪念他,…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规则     
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许多珍贵的书从不允许学生外借,只允许在馆内阅览。一次,一个学生偷偷藏了其中的一本并带出馆外。不久,一场大火使馆内的那些宝贵典籍化为灰烬,仅存的只有那本被偷的书。偷书者掂量再三,最后还是交出了那本书。校长当面感谢了他,但又立即开除了他——他违反了校规。也许有人会认为哈佛校长太不近人情,以怨报德,但我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哈佛百年不变的理念:无论你是谁,做过什么,一旦违反校规,你就得被开除。毕竟国有国法,校有校规。  相似文献   

19.
记者(以下简称记):1879年,戈鲲化受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的大学派出教师,去教授中国文化,也是一件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但是,一百多年来,这位中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却一直不为世人所知。那么,您是怎样发掘出他的事迹的? 张宏生(以下简称张):1996年,我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刚一安顿下来,就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哈佛燕京图书馆。尽管此前就已知道这个图书馆与中国渊源很深,但面对大门、触手可及的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大照片,仍使我感到震撼。  相似文献   

20.
一、图书馆是读者渴望其敞开胸怀,任意遨游的知识海洋。记得我初到图书馆工作时,学生能看到可借阅的图书,充其量不过是2000册,而且规定每天只能对一个年级,甚至半个年级(班级多的年级)开放,两周才轮到一次。八万册图书在书库里“静养”,图书馆成了藏书馆。1985年,新任校长冯恩洪深入图书馆,眼见此情此景,向我们提出,要缩短借书周期。他认为有效阅读是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心灵,发展学生特长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走近图书,让图书靠近学生,做到“触手可及”,把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