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58年全国大跃进以来,新民歌大量涌现,我国文艺界展开了关于诗歌格律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目前还在继续。讨论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并考虑我们要向古典诗歌学习些什么。古典诗歌自中古齐梁以后曾以平仄为格律之一,一千五百年来,经验是不少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在诗歌形式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即出现了具有严密格律的诗体——律诗。律诗体制的定型,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由非格律体正式进入了格律体的时代。在它的影响下,唐以前早已流行的绝句很快地格律化了。而此后产生的两种新诗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风貌,以格律形式表现出来的音韵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英文传统诗歌在格律上是大相径庭的,那么要在译诗中表现中国诗词的音乐美无疑存在很大困难。该文从中英诗歌共同的表现手法入手,对它们在分行、用韵、平仄以及步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典诗歌最早形成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并形成与新诗相链接的趋势,这就是古典诗歌从松散走向格律化又向非格律的松散化发展。正因为有了这种发展,才使得古诗与新诗顺利地对接,甚至将在今后一定时期相互融合,形成诗歌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5.
徐青同志著的《古典诗律史》,最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诗歌爱好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中国是一个诗歌相当发达昌盛的国家,风格诸备,体制繁多.就其古典诗歌的体制而论,就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四大类.有关介绍这些古典诗歌格律的书籍,“五四”以后的六十年间常有所见,其中要数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论述最为精辟详备.可是系统论述古典诗歌格律的产生、发展过程的著作,却未有所闻.徐青同志的《古典诗律史》,可  相似文献   

6.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7.
何泽棠 《文教资料》2009,(7):229-231
<中国文学史>教材与教学大纲一般不涉及诗歌格律,学生不了解诗歌格律,就难以真正阅读理解古典诗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史中诗歌声律的发展过程.在永明体与谢(月兆)、何逊与阴铿、宫体诗派、初唐诗歌、杜甫的律诗等部分的教学中,逐步加入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的平仄格律与律诗的对仗知识,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格律,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声律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雁翼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长短句式诗歌",是他深入中国古典诗词宝库,向诗歌这座矿山深处做的一种开拓。总结雁翼的这类诗歌,其古典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强烈的格律美、鲜明的节奏美、典雅清新的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方式,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途径,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庞德被誉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明者",对中国古典诗歌极为推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和译介,庞德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日臻成熟。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视角,介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却不一定准确,很大程度上缘于诗歌翻译的困难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月下独酌》的三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如何运用"三美"理论指导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8.
Base o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Li Shangyin’s Untitled by Xu Yuancho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s and adaptive selections"in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It is proved that"three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are effective translation methods in C-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况新华  吴慧琦 《海外英语》2012,(9):227-228,237
随着文化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使用图式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进行解释和研究,从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以《望庐山瀑布》的许渊冲英译本为分析材料,从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三个方面来说明图式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讨论它在古诗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