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认为崇高是象征型艺术的一般特征,并且用运动发展的辩证体系对象征艺术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的崇高进行了解释。这其中有对前人的批判、继承,而他把泛神主义崇高解释为否定自我拥抱太一,这与尼采名的酒神精神的内涵几乎是一致的。两位大师对相同含义的不同运用,体现了他们各自理性和非理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从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尤其着重于后现代,对西方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的理论弱点是脱离社会实践。然后立足于实践美学,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崇高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矛盾斗争过程,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中主体与客体由矛盾对立、激荡;中突趋向统一,真与善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3.
康德崇高美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崇高的内涵来看 ,康德把崇高分为客体的崇高、客体表象的崇高和心意情调的崇高 ,揭示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和审美客体的客观性 ,弘扬了崇高的主体性。从崇高的根源来看 ,康德把崇高的根源归因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试图克服崇高事物的巨大威力与主体恐惧心理的矛盾 ,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不是统一于崇高事物 ,而是统一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从而凸出了主体的勇气、力量和自我尊严感 ,也倡导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康德还深刻地揭示了崇高的心理机制 :由崇高的事物审美感官难以把握产生痛感理性观念引导想像力自由驰骋掌握崇高的事物产生崇高感。康德的崇高理论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崇高理论的最高成就 ,为现代崇高理论的发展作了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4.
吴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107-109
优美与崇高美都是美的一种形式。优美是着重于美的形式,着重于培养人们对美的感性的认识,陶养人的性情和艺术情感。而崇高美着重于艺术的理性认识与评判,在崇高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理性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升华,使人从感性艺术情感走向理性的艺术情感。从低俗走向高雅。  相似文献   

5.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6.
吴璨 《江西教育》2003,(12):29-29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和崇高究竟有哪些审美特征呢?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戏剧崇高化具有戏剧的文化地位提升和悲剧诉求普遍强化的双重含义,从"化民"到"新民"到"革命",不同时代因素从各自需求的侧面推进着这一美学倾向。启蒙救亡语境和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崇尚导致了近代戏剧写实主义的一端独大。戏剧功利化实践和作为审美艺术的矛盾纠葛成为贯穿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关于崇高的不同理念,认为西方崇高美学的突出特点是"冲突"性,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自然事物是西方崇高美学的主要关注对象。中国文化中不乏这种崇高,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更注重人的崇高,而且更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把中西两种崇高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崇高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敬意",自然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是"力量";人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力量"和"善"。  相似文献   

9.
历代“崇高”论的艺术形态学意义方锡球崇高作为美学命题已经很早了。它最早由古罗马的朗吉努斯提出,后经康德的阐发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前者为古典主义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先导,后者则为浪漫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本文要讨论的是,崇高的艺术美表现为哪...  相似文献   

10.
“崇高美”是教学过程中文与道的凝聚,是崇高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崇高美,对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去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崇高与悲剧     
崇高与悲剧是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虽然它们由来已久,但是直到近代美学家们才开始关注两者之间的联系.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在审美特征和审美心理上的相通之处.但相通不等于等同.悲剧是崇高在艺术上的一种形式,悲剧总是表现崇高,而崇高并不一定是悲剧.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主要是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中的崇高更多的通过反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来体现。艺术中的崇高较之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品格。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多声部的后现代理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流派,利奥塔是其中之一。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历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并结合先锋派艺术构建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他以“不可表现性”作为自己美学的核心范畴,为我们看待后现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美,在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方面,追求的是一种崇高丰厚的精神境界。 散文的思想、情感的崇高,决定着精神境界的崇高,决定着作品审美意识的崇高,也表明了作家人格精神的崇高。在美学上,“崇高”与“美”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崇高”即“美”,艺术的美则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揭示了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崇高品质,详细论述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诗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运用《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美的基本观点来说明杜甫诗歌如何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6.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揭示了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崇高品质,详细论述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诗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运用《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美的基本观点来说明杜甫诗歌如何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范畴中,从古代“和谐”向近代“崇高”的历史性转换,是我国美学界目前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广阔的视野,紧密结合中外美学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生活本身的裂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的变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证;并进而论述了随着“崇高”的崛起,作为构成美的要素的“丑”的渗透,不仅使“审美对象显得多样化”,而且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文章最后还简要地分析了与“崇高”的审美理想相并行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优美与崇高是美学领域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其最根本的美学特点,一为和谐,一是激荡.人们在欣赏优美与崇高的对象时,其心理感受和精神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优美,在优美的艺术中体验优美的人生,但我们也需要崇高的激励,尤其是以悲壮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9.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千百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悲剧艺术,通过它们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和审美效果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 ,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 ,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