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现状1.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义务教育虽然是强迫教育,但实质是一种赋予性机会。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放弃和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早在1996年10月,国家教委组织对北京丰台、上海徐汇、天津河北、深圳罗湖、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追求的目标,它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下,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就学难问题很突出,“择校”行为中的公平问题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补偿原则使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应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公平为先,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地以效益为主,教育普及和提高质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2006年9月1日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从法律层面保障义务教育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推进"教育公平"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问题作一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就学受教育问题,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相对发达的城市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短期的对策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教育的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流动人口子女获得基本的义务教育,强化流入地政府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管理责任,规范民办学校的教育行为,建立非正规基础教育机构民间组织。同时,直接承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具体教育实施的职能,切实使流动人口子女得到相应质量的义务教育。长远的对策是:国家适当调整宏观政策,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并改革户籍制度以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大力支持和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缩小地区间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质量差距。  相似文献   

5.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以提供有条件的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实现了由拒绝到有条件接收的转变;第二次以提供均等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逐步由有条件接收向“同城待遇”转变,但义务教育后教育仍然是“一城两策”.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以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为契机,以促进流动儿童向上社会流动为目标,涵盖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教育.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农民工子女在义务阶段的就读问题基本解决,但这一群体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延伸等又成为新的问题。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给予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公平的教育机会,必须在制度调整、政策性扶植、引导公立高中接纳与认同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下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提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更是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流入地学校,与流入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好这批流动的学生,使他们真正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我们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如何让每一位进入我们学校的流动外来民工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8.
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群 《广东教育》2008,(2):54-57,67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成果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就义务教育而言,教育公平主要指起点(入学机会)均等和过程(教育条件)均等。从我国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看,起点均等的问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公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育过程的均  相似文献   

9.
"超级中学"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城乡子女教育公平问题,表现为城乡子女就学要求不一致、入学方式不均等、入学归属感差异显著的教育起点不公平,在硬件配备、师资水平、信息获取、社会支持等教育资源享有上差异显著的教育过程不公平,教育成就方式不等同、付出和收获的多少不一致、就学准备度差异显著的教育结果不公平。改善城乡子女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公平现状,要通过强化弱势补偿原则,从起点处落实教育公平;科学分配教育资源,在过程中保障教育公平;消除高等学校招生"城市倾向",在结果上达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滞后及流动人口家庭背景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内应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收费管理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而从长远来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紧密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周翠彬 《培训与研究》2010,(10):73-75,89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保障而公平地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权利分配状态,它是社会公平在受教育权方面的具体表现。受教育权可以分解为学习机会权、学习条件权、学习成功权三个子权利,从微观上看,教育公平表现为社会个体享有的三个子权利的公平;从宏观上看,教育公平则体现为社会群体在教育资源竞争过程中的公平。  相似文献   

12.
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可以使贫寒子代与富庶子代不受父辈阶层束缚,拥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处境,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提升、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路径。芬兰以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和"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著称,这与其紧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密不可分。其主要教育行动包括:学校系统的全免费制度、无差异学校、路路通式教育体系、高师资标准;政府系统的援助性财政计划、规范型政策法规、信任型指导体制、劳动力预测网络;社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企业积极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开发显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化功能,进而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使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得以强化。教育要发展,其体制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弹性,即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发掘多种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教育的勃兴是在中国近代国情所急、民情所需、教育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教育承载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历经了艰难的发展历程。教育家群体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力量。学制体系与社会教育关系之争,产生的“联络说”“并列说”“融合说”与“兼办说”,留下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尚未破解的教育难题——社会教育制度化。这个难题的提出是前辈探索教育尊重国情,尝试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努力,为我们今天健全国民教育系统、完善学制体系、探索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诚信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更要突出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就教育的功能而言,教育诚信则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所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变化,也使我国的教育诚信出现了许多失范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教育诚信现状进行深入思考,找出失信原因,寻求正确的应对策略,加强教育诚信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诚信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6.
刘德品 《成人教育》2012,32(5):44-45
生态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发展终身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发展终身教育提供了实践背景,也对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以构建区域教育生态系统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的生态化改革,大力发展终身教育,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教育场域中的贫困大学生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贫困不仅在于经济和心理层面,更为根本的是他们由于社会生活环境、受教育经历等造成的文化资本占有数量和效用上的贫困,他们的惯习在与教育场域的逻辑相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利于个体的长远发展。因此,应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困境,完善国家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考试制度与教育平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平等是社会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在教育领域的扩展 ,是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教育考试制度是社会和学校系统为社会选拔制定的一个规则 ,即让所有的角逐者完全平等地进行竞争 ,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然而 ,教育考试制度和教育平等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cross Europe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 it is widely agreed that the high proportion of 15–30-year olds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is a challenge, which needs to be tackled by focusing on education. The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ocus is on individual training readiness,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 processes, individual building of confidence in oneself and so forth, culminating in an overall individual perspective.

Purpose: The study argues for a shift in focus away from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on young people on the margins of education and toward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that tak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into account.

Sample: Respondents were 20 young people aged 17–24 who were participating in a specific project in a provincial town in Denmark, the aim of which was to encourage the youths to re-enter education.

Design and methods: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1) 40 semi-structur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11 young people on the margin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2) observations of 11 respond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ctivity. The analysis was based on relation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ories.

Findings: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is small-scale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shift in the current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young person on the margins of education is neede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trust’ is introduc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individual concept of self-confidence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aspects of the young adul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Conclusions: We identify three overall components of educational trust: (1) social security and recognition, (2) flexibility in structures and (3) progression in skills.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trust, it is suggested, creates a shift in focus from the individual young person to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aiming to reach the target of more young people complet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不仅伴随着经济不平等,还伴随着教育的增长和教育的不平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教育平等的理念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差,从而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其所有制约的社会化发展,这为我们分析初级阶段的教育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一般来说,教育平等概念往往容易导致抵触教育现实的倾向,而教育公平概念往往倾向于认可教育现实,可谓是现实化、具体化了的教育平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在对教育进行投资以及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教育资源再分配时,不应忽视弱势群体的实际占有份额,而公平与效率兼顾,追求二的最优化,理应成为我们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