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单元总体设想本单元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诗经>两首》、《涉江》、《孔雀东南飞(并序)》、《陶渊明诗两首》中所包含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法、句法等),了解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线索和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从而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古典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单元教学目标识记:识记各诗精彩的词句,背诵词二首,辨识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比喻和象征的区别。理解:了解各诗的思路特点。分析诗人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理解象征在诗作中的表意功能。理解直抒胸臆与托义于物的抒情方式. 运用:运用所学过的修辞知识,分析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的表达效果.运用所学过的诗歌基础知识,分析本单元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感情的特点。评价:评价各诗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单元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诗歌如何通过一定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继学习“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两个单元的内容之后,第三单元所记叙的内容又是一个更广阔、更多采的生活领域——社会生活。从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小桔灯》、《枣核》、《榆钱饭》、《扁鹊见蔡桓公》)和五首诗(《过故人庄》、《出塞》、《江南逢李龟年》、《渔歌子》、《卖炭翁》)看,它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从古到今;涉及的地理位置幅员广,从国内到国外,涉及的人物出身杂,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今天的革命战士及及普通老百姓:涉及的事情门类多,以党的方针政策到几枚“枣核”传友情等。毫无疑问,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学习,面对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一定会浮想联翩,激情满怀地要反映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歌颂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构想 本单元是说明文,包含三篇文章:《语言的演变》(吕叔湘)、《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陈宏天)、《我国古代的车马》(《古代汉语》)。为了准确把握本单元内容,仍然应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以下三个方面贯穿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突破口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篇目有鲁迅先生的《祝福》,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和高尔基的《母亲》。《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短篇小说,其余两篇均为长篇小说节选。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它除了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加以体现外,还得依赖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环境的具体描写。本单元小说的故事情节不算复杂,通过阅读,学生较容易把握。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小说。本单元安排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杨修之死》《小小说三篇》等四篇课文。这几篇小说 ,从篇幅上说 ,有长篇小说 (节选 )、短篇小说、小小说 ;从类型上说 ,有我国古代的、现代的以及外国的。学习本单元课文 ,首先应该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 ,初步掌握小说的特点。小说 ,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主题思想。学习小说就要从以上几点去把握和领会。本单元课文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反映了产生这些诗歌的时代——上自西周建国前后,下迄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本文拟单就其中反映的我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问题进行探讨。从《诗经》里的诗歌看,我国周王朝的先代原是很尊重妇女的。《大雅·思齐》这首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这是初中阶段第二个诗歌单元。学生们在初二时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诗歌,并学习了知识短文《谈谈诗歌》,了解了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如诗歌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精练、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等等。但是本单元较之于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目标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二单元为诗词教学单元,主要选取了《诗经》至唐宋时期我国古代诗词的部分代表作品。具体学习目标有下面三点:1.了解《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特点,了解唐诗、宋词发展概况;2.了解古代诗词中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3.感受、品味诗中意境,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单元概说]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宝石,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歌,在诵读的基础上,着重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节奏的缓急,语调的变换之中,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抱负等等。这一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歌,从《诗经》到《短歌行》,跨越了从西周到汉魏晋时期共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之大,形式之异,内容之广,构成了本单元的特点。这些古代诗歌,有“饥者歌其  相似文献   

11.
一.单元整体设想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语言的演变》是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和语法)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是说明书目的性质、形式、内容、作用、种类和使用的;《我国古代的车马》是介绍我国古代的车马情况,着重说明古代车马的结构和用途的。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单元教学要求是: 1.说明文的语言; 2.说明文阅读、写作综合训练; 3.修改文章:综合修改。  相似文献   

12.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和《活板》是讲读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课文分别说明建筑物的构造、书籍的演变状况、古代活板印刷的程序及花的颜色变化规律。学习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明确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说明文既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又要根据说明目  相似文献   

13.
本单元突破口 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因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方式便是本单元的突破口。 第一册是按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分单元编排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一目的具体落实到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认识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 从宏观上来看,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自本单元开始,一直贯穿到第六册。而且,编者在单元作文训练中单独用《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给教者提出了明确的教学任务,这一短文是自本单元开始的表达方式教学的引言。教者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重点 本单元四篇课文,两篇讲读课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和《水浒》,都是古典小说中的艺术精品。自读课也是精彩片断和优秀篇章。根据小说教学的特点,本单元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教学的重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小说情节既要服从主题的同心原则,又要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记叙原则;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学会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  相似文献   

15.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教学本单元,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熟悉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整体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应引导他们从小说的写作获得启发,找到借鉴,培养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提炼、反映生活的能力,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写好记叙文的能力。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小说单元;在此之前,在第三册有两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有《小说的人物和环境》、《比较阅读》和《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在第四册有一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  相似文献   

16.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四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包括我国的古典小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现代小说《阿Q正传》、当代小说《党员登记表》和外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这四篇小说都是传统的情节小说。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讲,传统的情节小说都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的,人物的表现又有赖于性格的刻划。一旦性格得以确立,不同的性格便要发生碰撞和  相似文献   

17.
一、认识整体,区别“个性” 本诗歌单元共四课(七首)。依次是十一、毛泽东词两首(《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十二,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十三,中国当代新诗两首(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舒婷《致橡树》),十四,外国诗歌两首(普希金《致恰达耶夫》、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这样编排,既有同类而归的理由,又有同类显异的意图,即不仅要了解各类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辨析同类诗歌的各自特点,识同求异。本单元有词两首,其余五首是自由诗,它们体裁不同,而又同属抒情诗;五首自由诗又同工异曲。因此,在对诗歌作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所选的诗词有表现一代伟人毛泽东宏伟的英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名作,又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代名篇和现代诗歌,也有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讽喻诗。诵读、欣赏这些诗词,感受诗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学习本单元的诗词,通过反复诵读去品味、感悟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词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在写作教学中,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引导…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文学作品单元。它包括散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和《诗五首》四课及知识短文《说话看对象》。 本单元的教学应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从感性上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二、学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多种感觉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三、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如何达到这三个目的呢?我们可以把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为突破口,从而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也是初中语文的最后一课。这一课选编了五首反映战争生活的诗词曲,包括古乐府(《十五从军征》)、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律诗(《过零丁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意在引导学生从多元的文学形式中感受作者或哀伤或豪迈的咏唱,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思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串联起以往所学诗歌类型,丰富相关的古诗歌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