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我们新闻报道工作这行的最忌讳吃别人的剩饭,俗话说得好: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其实,要真正吃上一个又香又甜的“鲜桃”,写出一篇有影响的“独家新闻”来,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我从一九七四年年初开始就在基层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说来也有十二三个年头了。在这十几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虽然有一千多篇先后被中央和市级报纸、刊物以及电台、电视台采用,但自己认为真正属于是“独家新闻”的,给自己留下最深  相似文献   

2.
问:我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写的一本书《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唱出自己的风格来》,请你谈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 答:我也看过这本书,从唱出风格到写出风格,隔行不隔理,有同感。做一个新闻记者,手中的这支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报社有几十、几百名记者,如果每个人都善做一样“风味名菜”,版面上就会是丰盛的“宴会”。所以说,当记者要培养自己的风格。问: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呢? 答:我看有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新闻教育者和研究者,我可以说是“学新闻名家”的老积极分子,因为我不但一贯积极,而且属“牛”,今年刚过了七十虚岁,应当是老之已至了。记得我在高中毕业之际,由于语文老师对我的钟爱,建议我报考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我觉得一天到晚蹲在图书馆没劲,不想报考。老师说:你不懂,这是好地方,李大钊、毛泽东都是从那里出来的。但这仍未打动我。后来我听到有人说:“一匹马,一支笔,跑遍大西北,写出的文章轰动全国。”我想这正合我心意呀!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的“乡土味”,是指新闻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地方特色。这类新闻不仅在本地区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而且能在全省、全国产生巨大的反响,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我在基层搞新闻报道20多年,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勤奋耕耘,力求写出新闻报道的“乡土味”来,把精美的“土特产”奉献给广大读者。写出新闻报道的“乡土味”,首先选材要有地方特色,发现和表现本乡本土的“这一个”。旺苍县近20年来围绕“山”字唱“山歌”,全面开发生态农业,发展40多万亩杜仲商品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记者,在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而献身的总目标下,应当有何追求?新华日报社的老社长金靖中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说:“我毕生追求的,无非是一条,尽可能使我写的新闻报道合乎实际。”此话是他数十年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有些报道,虽然在一段时期中可以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过了一段时间,它的破绽就渐渐显露出来。”所以,新闻报道要合乎实际,对于记者来说,“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同  相似文献   

6.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渴望写出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每一份新闻媒体都渴望刊发有更高价值的新闻报道,每一位受众都希望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是有意义的新闻报道,所谓“开卷有益”、“开听有益”,应该是每位从业者、每份媒体所努力追求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新闻价值、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泽惠受众提高自身呢?要培养足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一种敏感能力。它一靠多学习、常锻炼、勤实践,在深入生活中努力培养;二靠多观察,常积累、勤思索,在厚积薄发中逐渐凸现。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好的记者,可见新闻敏感的重要性。有人认为优秀的记者应为“警犬记者”,意思是记者应像警犬一样具有高度的警惕和嗅觉,及时、灵敏、快速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和混杂于众多普遍事物中的新闻线索,敏锐判断其新闻价值,进而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大众日报》曾刊发一篇报道《敲车声的背后》,文章不长,但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新闻敏感。文章采取对话形式,讲一个身居偏僻山乡的老农第一次进城,来到县政府。看到大院门口停着一辆铮光瓦亮的新轿车,便忍不住用烟袋锅在上面轻轻敲了敲。司机看到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有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在采访中善于捕捉和追踪,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环。我采写的通讯《敢于攀登的小姑娘》就是抓住线索,追踪采访,坚持冲破人为障碍,而获得成功的。1986年3月,我去钢铁技校采访攀登青年峰“三连冠”的女青年朱金花时,她的班主任老师介绍的情况出乎意料,说朱金花的“三连冠”是假的。当时我有点泄气,又一想,耳闻不如眼见,还是见见本人再说。我再三要求见见本人,那位老师  相似文献   

9.
刻意求新     
有一次,我外出采访,遇上一位同行,他和我谈采访体会时说:“写新闻报道,要注意抓萌芽状态的东西,刚刚露头的东西。”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说是“三月茵陈四月蒿,到了五月当柴烧”,用来说明萌芽的东西,幼小的东西的价值。新闻就是要抓新,抓萌芽状态的东西。近来,我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不少稿件主题雷同,缺乏新意。其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特别是各条战线都在进行改革的今天,我们写新闻报道,就更要抓住那些改革中的新事物,反映社会最新事态,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0.
王志  梁敏俐 《新闻界》2003,(6):61-61
就一篇新闻报道而言,影响其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报道主题是否有新意,却是其中最为关键之处。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优秀记者的采写实例,就新闻报道主题创新的问题作点探讨。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以登山报道为例,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报道。无非是风雪严寒,高山峻岭,一批登山队员努力攀登,少数队员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如果加上一点惊险情节,吸引…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江西一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十六字种菜经”: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那个农民依照这个“秘诀”与他人竞争,处处主动,胜人一筹。后来,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从这条“种菜经”中得到启示,很快摆脱困境,使企业扭亏为盈。细细想来,这个“种菜经”对我们搞新闻报道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无我有”,说到底就是个“独”字,这是“十六字诀”的核心。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专利产品,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有了竞争的条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独家新闻也就是“专利产品”。一条好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3.
一部电影,若老百姓爱看,上座率很高,就“叫座”;若获专家好评,是“叫好”.一般地说,“叫座”与“叫好”是统一的,但也有这样的现象:百姓叫好的,评价并不一定高;评价高的,老百姓不一定爱看.在新闻报道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要使新闻报道既“叫好”又“叫座”,就必须找好上边的精神和群众脉搏的结合点,即选好坐标点,写出领导和百姓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记者说过:只有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7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失败的痛楚。7年前的今天,我和一些想写新闻报道、有所作为的官兵一样,为了“报上有名”、有所建树而朝思暮想,结果不得其法。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也使我对写新闻报道有了一些初浅的感受和体会。记得那是1995年的某一天,当时正值全军广泛开展“四个教育”的热潮。为了把我团开展集中教育的情况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政治部主任让我以此为主线写一篇新…  相似文献   

15.
读了薛以凤同志《慎用“提前”》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2期《读者论坛》专栏),我觉得该文立论及分析论证难以服人。虽然薛文的题目很小,只是谈及对“提前完成任务”在报道上如何处理的一些不同意见,但这的确是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有必要弄个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6.
我1978年开始搞通讯报道工作,至今已10多年了。1984年起,担任了党委书记,由于工作忙、家务多,搞通讯报道工作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我做到了“三不怕”: 一是不怕艰苦。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每天具体事情很多,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但我觉得:热爱出毅力,兴趣出时间。每当有了写作素材,我就先写出标题,中午或晚上加班,写出草稿,早晨提前上班一个小时,就抄出来了。二是要有勇气,不怕冷嘲热讽。什么“抬高自  相似文献   

17.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经常问我:“你好象总有写不完的稿件,你是怎样发现新闻线索的,新闻敏感又是如何产生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除了对新闻报道产生极大的兴趣.热爱它,并具有乐于吃苦的精神外,处处留心观察事物.看这件事有没有报道价值,报道后会产生什么效果等.就会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就会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来。1993年,我厂购买了三台CO2(二氧化碳)全自动电焊机,这是由南京电焊机厂生产、专门用来焊接农用汽车后桥上的零部件—“中段”的专专用设备。当时我正在车间工作.看到要安装新设备,也不知…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曾与一些记者们进行过抓新闻的竞争。1989年9月,我部“猫耳洞函授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11家报社的记者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想,在这种场合,我这个无名小卒,还是躲得远一点;可又一想,搞新闻就要“抢”,即使见不了报,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于是,我从7所大学派教师专程到前线辅导战士学习的角度下笔,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很快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教育报》刊用。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讲究写环境,尤其是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对典型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新闻报道中要不要写环境呢?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人要有现实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安顿一样。”举一反三,联系到新闻写作,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新闻事件一般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更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具体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则可以使报道的事或人真实可信;二则可以使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可读;三则可以使新闻写作“借境”说话。有的新闻中写出典型的环境,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