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融入世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现出了从新视角看世界的新的世界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敏感甚至让人忌讳的问题,但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准确定位,不能仅仅限于查找与现在存在于西方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现存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所要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宝贵的参照物,但现存的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必然是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所要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对现存的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扬弃的关键是认清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意识形态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梳理中国参与世界的历程,分析影响中国参与世界的外交理念,我们发现参与行为与外交理念是相互作用的。理念的不断改变反应了中国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了世界对中国的接纳程度,进而影响了中国参与世界的进程;反之,参与行为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使中国身份出现了变化,国家利益出现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每年春节过后屡现的"民工荒"使外媒一直在反复炒作"中国廉价劳动力将要结束"话题,热议的话题从"中国将逐渐失去世界工厂地位"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可能不保"等无奇不有。其实炒作归炒作,中国的现实、世界的格局决定了不但中国离不开"世界工厂"、欧美日也离不中国的"世界工厂",为了中国,也为了全世界,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还得继续坐下去。  相似文献   

7.
和谐中国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中国社会与和谐世界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和谐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以及中国为此而进行的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不懈努力,将大大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与世界发展的推动。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最基本条件,中国构建和谐国内社会的成功实践,还将使由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和谐中国社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坚定方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和判断,不断调整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先后两次引导中国从世界体系撤离。第一次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脱离出来,加入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以中苏论战为开端,中国又逐渐脱离世界社会主义阵营。19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国际战略,打开封闭的国门,中国逐渐重返世界舞台。上述两次对外战略调整都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进而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系列观点的阐释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中国梦通俗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加强与世界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展现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共同进步的世界价值。中国梦之所以赢得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与中国梦国际认同的价值基础密切相关,它所体现出来的世界价值是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其理念不外乎两种:一是依附论(接轨论);一是本土主义。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都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我们应当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找智慧,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维度,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新视角,打破当今西方一统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格局,从而实现国际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和谐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维度,应从构建一流的符合国情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有中国气派的现代大学制度,培育中国的大学核心竞争力,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导向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方彤 《留学生》2010,(12):44-44
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经济迅猛提升,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可是.至今为止,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却都是些中国银行、中石油这类受国家政策保护的金融能源类的企业,没有家高技术类的世界500强企业,这和中国这样的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又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经验,成为国际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脱离本国实际,盲目照抄照搬,也不可忽视大学发展的共性规律,故步自封,而应当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借鉴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在将中国研究型大学推向世界一流的同时,也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它严重影响了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自觉”精神,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实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而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超越不是简单的脱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世界,追求更完关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所强调的政治性与历史研究侧重的学术批判性使得二者间存在一定区隔。引入世界历史这一维度或可成为突破这一难题之路径。其一,适当引入对世界历史的讲授,将帮助讲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最基本的起点即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所面临的系统性危机。其二,世界历史既指超出一国范围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是理解中国革命何以如此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从历史中挖掘中国发展的全球意义,实现对世界文明的担纲,进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8.
黄向阳 《文教资料》2005,(30):66-67
当代国际社会存在着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的诸多误解,这些误解产生的根源在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政治的不了解,要消除这些误解,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到世界去     
<正>到世界去,是去往秦风不绝、汉韵流淌的古老中国,看那江灯渔火、喧嚣繁华的古人世界,置身其中,感受着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中国风骨,不断激励、振奋着人心……到世界去,更是会去往繁荣富强、开放包容的新时代中国,眼看"一带一路"将中国带到世界,而中国,也以千百年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对外展现,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去……到秦风不绝,汉韵流淌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语的对话,发出中国的“声腔”,中国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应当是多元主体话语、“多声腔”的体系,从“理一分殊”的辩证理性观念来看,世界文学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理一”,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话语则是“分殊”,从分殊到理一,推动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