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2.
亲子之爱、夫妇之情,一向被认作人间的至情。朱自清是擅长表达这种至情的散文名家。他的《背影》、《给亡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背影》早已誉满文坛,长期传诵不衰。《给亡妇》虽赶不上《背影》的影响,未被列入现代散文的名篇佳作之林,但认真研读,细加体味,便可知它同样鲜明体现出朱自清为人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一篇名的纪实散,以至诚、至真的父子之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因为这种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化精神,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所蕴涵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4.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中,多处论及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背影》。主要观点有:"《背影》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就在于它写出了亲子之爱的永恒的特点,那就是爱的隔膜";而解读文本的美学角度则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错位,或者说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     
人常说:“父爱如山。”我总以为父亲的爱不会像母爱那样细致琐碎。平时,我和父亲之间也很少有温情脉脉的交流,我对父亲的感情更多的是敬畏。但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记忆中的一件往事突然涌上心头,让我看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留给他的爱已浓缩成一个一生难忘的背影,而我的父亲则用他宽厚有力的脊背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 ,多少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 ,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 ,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另处 ,这篇散文构思的确不同一般 ,语言文字平平实实 ,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 ,因而十分感人。这篇散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 ,组织材料 ,在叙事中抒发了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描写背影是在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 ,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我与父亲不…  相似文献   

9.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性散文作品。文中出现四次“流泪”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动人的亲子之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第一次流的是“悲哀之泪”。文章写道:“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当时,“我”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真可谓“祸不单行”。面对着颓败的  相似文献   

12.
背影也精彩     
唐金龙 《师道》2012,(12):9-10
记得当年在中学学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尽管老师讲课文如何如何精彩,但还是学不出什么“味”来。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明白了背影之爱是那么深沉和博大。  相似文献   

13.
唠叨进行曲     
自从读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脑海里总是闪现着“父亲”那蹒跚的背影,还有那袋蜜味芬芳的橘子。“父亲”那笨拙的脚步虽然有点滑稽可笑,可那却是父亲对儿子爱的丈量。  相似文献   

14.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5.
记得当年在中学上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时候,尽管老师讲本文如何如何精彩,但还是学不出什么“味”来。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明白了“背影”之爱是那么深沉和博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背影”带来的震撼的确要远远大于写父亲的正面肖像。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历来被奉为经典篇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那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至情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吻     
By  Thomas  Charles  Clary  张祖平   《英语沙龙》2014,(6):10-11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似山。当聆听那首《妈妈的吻》,再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我们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崇高,这种爱与生俱来,不分国界。值此父亲节之际,与大家分享这篇感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作品《背影》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如果说非要在现代散文中选出最优秀的一篇,相信朱自清的《背影》会是得票数最多的。个中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20.
读《背影》,学作者,我们的人品会好起来,作文会好起来。 1 写作是苦差使么?看朱自清先生写《背影》,何苦之有?写作原是出于需要。心里有一肚子话,总要找个知心朋友倾诉,憋在肚里是难受的。执笔作文,也是对人倾诉,不过改用书面形式罢了。朱自清先生写《背影》,一点也不勉强,连苦差使的影子都没有,他有情要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