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父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们感到越来越难以掌握尺度。就像某心理学家所说:“父母不愿意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专制教育方法,结果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无法确定界限。”不少父母在对待他们与子女关系的问题上处理不当,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陷入了种种误区。 给孩子过多的表扬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所以他们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而很少让他遭到拒绝,受到挫折。其实,这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一个最大的误区。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的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他们不知…  相似文献   

2.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耍是儿童的工作,有哪个孩子不爱玩呢?可是,在怎样指导孩子玩的问题上,不同的父母却有不同的作法。有的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怕别人欺负自己的孩子,因此,不愿意让他们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有的父母纵容孩子跟别的小孩子打架,没几天,小伙伴都躲远了;还有的父母工作忙,有小孩来家玩,嫌他们吵闹影响休息,等等。在对待孩子玩耍的态度上,怎样才算正确呢? 应该热情鼓励他们跟邻居的小朋友、小伙伴玩。长大了,要鼓励他们跟同学玩。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场所。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也是分享家庭价值观和家庭理念的最佳时机。父母双方具有同等的责任。双方要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责任,并在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上协调一致。提前做好回答孩子各种性问题的准备。父母应该尽早了解孩子的性发展特点和他们可能提出的性问题,不要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揣摩孩子的性动机和性行为。对孩子任何有关性的提问,父母都应该有所回应。如果父母总是回答孩子  相似文献   

4.
<正>"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意思是说:大家都觉得小孩子很小,哪里知道小孩子人是小但是心不小。你如果小看小孩子,那就是比小孩子还要小。这首儿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尊重小孩,信任小孩,理解小孩。一、尊重孩子,搭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1、平等交流,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老师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的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小,拉大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和孩子谈话时,坐下来与孩子平行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如:下班学期的开始几天,我找了几位上半学期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谈话,我搬来一个凳子让孩子和我一样坐着,然后开始和她谈话,又经过了半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这几位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进步。2换种语气,让孩子受到鼓励不要玩  相似文献   

5.
用您那颗朋友之爱心、童心与孩子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孩子有心里话才愿意给您讲。孩子上中学后,他们与父母的交流就逐渐减少,孩子放学以后不是回自己屋看书、写作业,就是进客厅拿住遥控器就不撒手。原来孩子拽住妈妈的  相似文献   

6.
让孩子融入“三人”世界。现在不少年轻的父母总是忙于事业或工作,于是把孩子交给保姆或祖母们去照管,或者抛给孩子一堆玩具,由他一个人玩。殊不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目光交流、身体的接触以及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培养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及诚实的重要途径。父母应当同孩子一块儿游戏,交谈,让孩子进入由爸爸、妈妈共同参与的三人世界,接受父母的直接教育。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之友》2005,(6):62-62
教育费用:父母心中的痛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教育费用很高,大部分人都感到教育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教育费用普遍让家长发愁。当前,做一个称职的父母真是愁不堪言。小孩的竞争演变成父母地位的竞争,蜕化为金钱的竞争。九年义务教育变成了父母送小孩上学的义务,高收费的学校挤破门槛,不是中国人富得流油,而是父母在节衣缩食。为让孩子上最好的也是最贵的学校,教育费用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父母教育卷入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围绕父母教育卷入,大量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卷入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学业、社会性和认知发展。但父母教育卷入并不是越多越好,低质量的父母教育卷入,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还可能引发很多严重问题。因此,父母教育卷入的质量成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并成为父母教育卷入研究的新趋势。研究表明,高质量父母教育卷入的六个特征:结构化、自主性支持、关注过程、投入积极情感、父母一致共同卷入以及让孩子感知并且愿意接受。为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父母教育卷入质量相关研究,亟需在编制父母教育卷入质量相关测量工具、开展父母教育卷入质量的发展研究以及加强开展父母教育卷入方式对比研究等三方面下更大功夫。  相似文献   

9.
父母只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真实的态度,不遮不掩,富有人情味,才会让孩子接受。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变得既轻松又有效。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家长对婴幼儿的哺乳和托养骆:据你的了解,西方的年轻父母一般是在孩子几岁的时候送入幼儿园的?秦:是否送孩子去幼儿园,有很多情况,一般按需要来定。有的家长最早在小孩出生2个星期以后送去幼儿园。西方有很多托儿的场所,接受幼儿的场所的老师都接受过很好的专门训练,他可以在小孩出生2个星期以后全方位地照顾他;也有不少家庭是在孩子到了4~5岁时才送去幼儿园。有的家庭妇女,在家里有良好的条件,雇了保姆,而且这些母亲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自己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把小孩留在家里呆到4~5岁,才送到学…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家长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个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妈妈,我最常被这个年龄段父母问到的问题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怎么和孩子交流才更好?我的回答一直都是,游戏。糟了,孩子静悄悄的,必定是在“作妖”。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让父母“崩溃”的瞬间。  相似文献   

13.
"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其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孩子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在孩子的成长中,高分数、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略,它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父母的目光不能只盯在暂时的成绩上,孩子要进行的是一场人生的、持久的接力赛。第一大问题: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2.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3.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  相似文献   

15.
冉绍国 《考试周刊》2012,(7):188-18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住校生一周才回家一次,与父母交流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父母更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健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可是有的父母完全依赖学校教育,这其实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沈有禄 《教育研究》2022,(7):114-125
国家对中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仍然保持强劲需求的背景下,研究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与提升策略非常有必要。通过对“三州”地区15 428名初三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为37.3%,高于不愿意的比例。总体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资本比较低阶层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尤其以农民、农民工、工人、无业的城镇居民居多。家长愿意让孩子上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由于外在因素,如孩子成绩差、孩子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出于减轻家庭受教育成本的考虑,而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育人特质与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所带来的吸引力。要提升家长让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从中期来看,各种政策激励措施所发挥的边际激励效应由高到低依次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实训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增加外省对口帮扶学校及本省省会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对当地的招生数;而学费减免及助学金的增加的边际激励效应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17.
周艳 《西藏教育》2010,(2):23-24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尤其是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教育成效的滞后性和藏北牧区与外界交流较少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家长看不到教育带来的好处,觉得学习无用,不愿意送自己的小孩到学校学习。孩子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不愿意到学校学习,即使到校也不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旅程中的第一站,给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幼儿教师怎样当好这一站的导游,关键是要让孩子喜欢你,愿意亲近你。要成为孩子喜欢的人,就得使自己不断变换身份,成为孩子想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父母在为孩子做教育投资选择时,一定要有清醒的目的,明确的标准,不能盲目赶潮流或相互攀比。●孩子的兴趣您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孩子有兴趣,才会愿意学、用心学,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一位妈妈本想让孩子学钢琴,孩子说不喜欢弹钢琴,而喜欢拉二胡。这位妈妈没有强迫孩子,她领孩子到一个教二胡的老师家中,陪着孩子看别的孩子学拉二胡。看了几次,妈妈问:“你也看到了,拉二胡是很苦的,需要很认真地训练,你现在还想学吗?”孩子说还是喜欢,再苦也愿意  相似文献   

20.
救救孩子     
前些天,获得了英国“绿卡”的同学回家探亲,我询问他英国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英国的孩子大多不上小学,有爷爷奶奶或父母带着,主要是玩耍和做游戏,小孩一个个知识面都很广。我不知道我的同学这番话能不能代表整个英国的情况,但至少在英国有一部分小孩是不上学的。这在中国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中国学生家长们的眼里,孩子只有送进最好的学校,在学习上必须足够刻苦,在成绩上必须达到名列前茅,这才是正道,孩子才有出息。于是,把孩子送往名校,投奔名师,成了家长们的奋斗目标。名校学生人满为患,有的班额超过了100人,还是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