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乐器是鼓《礼记·明堂位》说:“士鼓苇荃,伊耆氏之乐也”,意思是说鼓是用泥土,鼓面可能是用蝉、糜皮制作而成。现存出土最完整的古乐器1970年8月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的一座大墓里发现的8种124件乐器。这里出土的乐器有编钟64件、编磬32件,还有楚惠王赐给曾侯乙的博钟一件。这是中国乐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最早的竹簧片乐器实物1978年在湖北曾时已墓中发现的两件排箫,以及两件横吹的闭管乐器和五件笙。在这些乐器中,有一件排萧在没有脱水的情况下,居然多数箫管还可以吹奏发音,箫管还按音  相似文献   

2.
淮阳高庄战国墓,是迄今为止淮阴地区已发掘的最大墓葬,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先秦墓,在淮阴高庄墓的发现已届二十周年之际,对于该墓的发现和研究进行口问和总结,将有助于先秦考古和对本地区文明进程的认识。一、高庄墓的发现和特点高庄墓位于淮阴清浦区城南乡高庄村,这里是西汉军事家韩信的故里,韩信母亲墓就在高在墓附近,其正北方是韩信城遗址,西方是漂母墓,正西们南些是秦汉淮阴故城(今谁阴县码头镇),城内有胯下桥、漂母岸等历史遗迹。1978年3月26日,城南乡农民在此挖水沟时发现了这座古墓,淮阴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对该墓进…  相似文献   

3.
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图腾柱高7厘米 1981年浙江绍兴战国墓出土中国的建筑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而发展来的,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生活方式等条件不同,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情况也有差异。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人们用制造比较精细的石刀、石斧等工具,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必要的加工,开始修建木构建筑。那时的住房有两种:半地穴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其中有许多浅穴居或半穴居木构建筑遗迹。据考古工作者研究,半穴居房屋有方、圆两种形式。屋顶有圆锥形、两坡形和四坡形等式样。这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汉的考古,大体可把它分为二大阶段。第一阶段战国初至西汉初,第二阶段从西汉中到东汉。根据考古材料可以将战国时期划分为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战国早期,大体从前5世纪上半叶到前4世纪中叶;战国中期约从前4世纪中叶以后到前3世纪的上半叶;战国晚期,可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随着国势的强盛到后来灭六国为止,也就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战争时期。依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已在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上百个地点被发现。在战国初期,铁农具发现数量很少,器形简单。到了战国的中、晚期,铁农具骤然增多,分布也广,北起辽宁,南到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和当时的七国的广大地区。根据战国时期铁器的金相分析,战国初期的冶铁技术尚处在固体还原法阶段(块炼法),战国中期则掌  相似文献   

5.
孝子故事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战国,全国各地历代墓葬中都有发现。固原地区墓葬考古中发现最早的是北魏漆棺画墓漆棺两侧绘画的孝子故事,有《舜》、《郭巨埋儿》、《尹吉甫》,后来在西吉黑虎沟宋墓里发现精美的砖雕孝子故事,有《孟宗泣竹》、《王祥卧冰》、《王褒闻雷泣墓》、《曹娥投江寻父》、《姜诗涌泉跃鲤》、《蔡顺伏棺哭尸》。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50年代,豫北辉县固围村发掘了3座大墓,关于其墓葬的年代和国别问题,由于各方面认识上的原因至今悬而不决。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辉县发掘报告》的材料,在研究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的基础上,以东周时代大量年代相对确切的墓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固围村战国大墓出土的遗物、墓葬形制、墓道墓向等方面深入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这几座大墓为战国中期魏国仅次于王以外的高级贵族或王室成员墓,而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魏王之墓或赵王之墓。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64页 :“战国初期杰出的建筑师鲁班 ,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紧接着 ,课本第 65页 ,又说鲁班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鲁班生卒年不详 ,活动于战国初期 ,有人推论他出生于春秋末年。课本两处说法应一致。“战国初期”?“春秋末年”?$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8.
历时十年的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和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震动了整个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尽管大墓被盗掘多达二百四十余次,发现盗洞就有二百四十七十①,破坏严重,但是仅就目前已经公布的材料来看,应该说收获还是巨大的。因为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墓葬和遗址的价值并不单纯在于出土文物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所发现的各种现象能否体现和说明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和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充分反  相似文献   

9.
陈发乘戈跋     
《物》2001年第10期载山东沂水县博物馆《山东沂水县近年发现的几座战国墓》,发表了1999年5月出土于山东省沂水县城北25公里高桥镇马家方庄北部M7的一件铜戈,戈内近端处铸有铭4字(附图一),原引李学勤先生说,释为“chen(陈)发棗(造)钱(戈)”。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0月,在固原县城东2.5公里处,清水河东岸的西郊乡雷祖庙村附近,发掘清理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夫妻合葬墓。此墓曾被盗,且破坏严重,但仍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种质地文物60余件。还有十分精美珍贵的棺板漆画。此墓是我国继70年代初在山西大同石家寨发现的北魏司马金龙墓之后,南北朝考古中又一重要发现。墓中出土的一枚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王(459—484年)B 式银币和棺板漆彩画(简称漆棺画),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它的最大特点是其高台建筑,即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是非常发达的。统治者之所以兴建如此多的高台建筑,除了这些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功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文化层面的需要。因此,高台建筑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形式,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本文就试着从这方面入手,对中国人的"台文化"做一翻解读。  相似文献   

12.
盗窃是我国古代法律中最为古老的罪名之一。本文以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整理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筒》为据,介绍评析了战国末至秦统一时期秦代的盗律,包括秦盗律的内容、种类及处罚原则.以及秦盗律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庄桥古墓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的战国赵王城遗址南张庄桥村北的两座砖拱多室墓,年代过去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属汉末,有的认为属魏晋。本文简要介绍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通过对几件典型器物的考证,判断张庄桥两墓的年代为东汉时期,墓主人身份应为汉代“诸侯王”,可能性较大的是第3世赵顷王刘商和第4世赵靖王刘宏、第5世赵惠王刘乾中的两人。  相似文献   

14.
战国铜尊盘     
1978年5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又有一项举世瞩目的重要发现,这就是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曾国国王曾侯乙的墓葬,出土各类文物7000余件,其中有许多是前所未见的珍品,而这件战国铜尊盘(见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彩图)更是我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尊是一种酒器,盘则是一种水器。这套铜尊盘出土时,尊置于盘内,拆开来是一尊一盘两件器物,放在一起又浑然成一体。尊作喇叭状,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腹径14.5厘  相似文献   

15.
宋军 《学周刊C版》2014,(11):231-231
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它的最大特点是其高台建筑,即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可以说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是非常发达的.统治者之所以兴建如此多的高台建筑,除了这些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功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文化层面的需要.因此,高台建筑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形式,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本文就试着从这方面入手,对中国人的“台文化”做一翻解读.  相似文献   

16.
奚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重要的部族.关于奚人的遗迹,根据考古调查或发掘资料,古北口至辽中京间辽驿道上的各驿馆遗址及北京延庆县古崖居遗址,从文献记载和地望来讲,有可能是奚人的遗址.萧孝忠墓出土了墓志铭,可证明是一座奚人墓葬.关于奚人遗物,李宝臣纪功碑、萧孝忠墓志等几件碑刻,可确信为奚人遗物.奚车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考古上虽没有发现奚车实物,但在辽代壁画墓中时常可以见到奚车图.陶瓷器皿是历史文化遗存中最常见的器物类型,但我们却没有发现一件奚人的陶瓷器,只能依据文献记载和相关考古发现对奚人陶瓷等生活、生产器具作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17.
徐文武教授在2007年就写了《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一文,认为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可能是楚昭王熊珍。但根据考古资料,熊家冢楚墓的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到楚怀王时期,加之文献记载楚昭王统治后期的都城在远离熊家冢楚墓的"鄀",故楚昭王是熊家冢楚墓墓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楚惠王在位时的政绩、个人德行以及当时的人殉情况可知,熊家冢楚墓墓主最有可能是楚惠王。  相似文献   

18.
金雀山帛画     
金雀山帛画(见封二),一九七六年五月于临沂县金雀山九号西汉墓中出土。它是一件珍贵的稀有文物。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帛画后之又一重大发现。长条形,全长2米,宽42公分。出土时覆盖在棺木上。其内容,格式,与马王堆帛画相似:上有日月行空;下有异兽蛟龙;中间为社会人物生活。较之马王堆帛画更具有其社会意义。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平顶山到豫冀交界的广大区域内,残存着地面遗迹依稀可辨、口碑材料丰富、史籍未见明确记载、尚未引起史家重视的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这就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时,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这一认定为厘定春秋末年晋、楚疆界位置和分晋之初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0.
扫墓、踏青、插柳。始于何时? 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盛于唐代。后称“上坟”、“上墓”。清代上坟从清明前夕起到立夏日止,长达一个月。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