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记者: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的社会背景中,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实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国画的画家,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唐光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甚至属于糟粕的;因此,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途径与方式 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途径:18世纪,中国和日本是彼此平等的邻国,均处于封建社会中央高度集权的闭关锁国状态,彼此的文化交流既不具有唐朝与明朝曾经的盛况,但未完全中断和禁止。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带有“船载随行、商船携渡”的特点,主要显示为从福州、泉州、乍浦等港口起航的政府公派商船、民间贸易商船和漂流至日本的中国“漂民”等形式。  相似文献   

3.
艺海流金——草原文化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于7月28日至29日在鄂尔多斯进行。艺海流金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是文化部着力打造的对港澳文化交流重点品牌项目,主要为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内地文化界与香港、澳门文化界的交流,密切三地文化界的联系,加深相互间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5.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空前繁荣,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您如何看待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相似文献   

6.
8月18日至24日,在美丽的太阳城拉萨市,《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全国通讯员和特邀记者会议召开。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外联局副局长蒲通、《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吕军以及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委书记王明星、文化厅副厅长罗布,以及来自26个省、市、区文化厅(局)的近50位代表与会。潘副部长在开幕式就《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重任、走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现将其讲话摘要如下。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已有360多个,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许多改编和移植的传统剧目,创作了一批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戏曲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丰富资源。 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戏曲艺术格外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中国派出各种纯戏曲艺术团体200多个,占同期整个出访艺术团的20%左右。除此  相似文献   

8.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9.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与展望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又可以增进了解和友谊。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日新月异,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1995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和上年相比,均有校大幅度的扩大。首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官方文化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交流的级别和层次比去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总共派出13个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位问了亚洲、非洲、扭万…  相似文献   

11.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2.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3.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4.
正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加快了步伐,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注意发挥民族艺术的优势,不断开拓文化交流的新路,使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快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文化交流开始起步。据1989年至1997年9年间的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共派出文艺团组93批次、1373人次,派往的国家和地区30个。派出的团组有川剧、话剧、杂技、音乐、歌舞、曲艺、木偶、皮影表演艺术;有文物藏品的展出和文博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有美术作品和工艺品的展出;有艺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在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0月29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文化报社承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协办的《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以下简称《金色记忆》)新书发行座谈会在北京港澳中心楼大厅举办。由蔡武题写封面、赵少华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金色记忆》一书是关于1949年至1966年问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口述回忆录。  相似文献   

17.
历来楚辞注疏家多不认同屈辞所处先秦时代会有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本文置屈辞于先秦广阔中外交通历史大语境,以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为背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所证实的由中国西南进入南亚、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区域的交通线路,为探寻屈辞外来文明提供了时代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应希腊科斯塔斯·基里亚西斯基金会邀请,《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李胜先总编于2006年5月29日至6月4日接受该基金会颁发的年度文化大奖并访问雅典。期间,采访了希腊文化部长乔治·武尔加拉基斯(Giorgos Voulgarakis)。记者:请部长阁下介绍一下希腊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现状。乔治:希腊和中国的现代文化关系是建立在两国政府1978年9月22日签署的双边文化合作协定基础之上的。希、中双方定期签订的这个文化协定的执行计划,规划并确定了具体的交流与合作项目。目前,正在实施的执行计划侧重于文化、艺术、档案、图书馆、科技、教育、体育、青年交流以…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是江苏省与日本福冈县建好7周年,应福冈县阿库鲁斯财团邀请,以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顾欣为团长的江苏省文化交流演出代表团一行21人,于8月6日至12日赴日本参加“江苏文化周”活动。演出江苏民族歌舞并举办江苏传统工艺展鉴会。江苏与福冈自1992年结为友好省县以来,双方在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今年4月和6月江苏和福冈分别举办了“江苏省福冈县第一届书法友好交流展”。其展出两地书法家作品100幅,展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受到两地观众的普遍欢迎。江苏、福冈…  相似文献   

20.
吴平 《华夏文化》2004,(2):17-18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较长,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中国古代文化开始进入又一个旺盛的创造期,出现了以辉煌的文化成果为重要标志的隋唐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