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文学史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文学史家对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选择和阐释是重要的内容."鲁郭茅巴老曹"构成现代文学史的核心框架.这一"六大家"序列在文学史著述中的提出和定型,所体现的正是现代教育和学术体制下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2.
王振良 《中国文化》2008,(2):156-158
萧山来裕恂撰于清末的《中国文学史》手稿,历经百年风雨,即将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可以预期,这部文学史着的间世,对中国文学史学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9年12月3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人民出版社在成都召开“《中国军事文学史》出版座谈会”。40余位古典文学专家、军事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文艺评论家、作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的记者等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中国军事文学史》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杨慎在明代文学史地位的评价,有两种倾向,其一是文学史撰写者过于简单与泛化的评价;其二是从诗、词、曲、文、小说、戏剧史等不同文学范畴进行的文类分割评价,较少立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做通贯考察。评价杨慎的文学地位,需结合中晚明文学新变的历史大背景,本文正是以此为着眼点,对杨慎文学史地位的进行了一番再审视。  相似文献   

5.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林传甲和黄人分别在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同时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一编写活动竟会引发百年来文学史编写的热潮,各种类型的文学史已多至近两千部,几乎以每年二十部的速度高速产出,正式形成一门中国文学史学科。这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  相似文献   

7.
朝鲜文人成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散文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成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尊崇"仁政",主张君主要善于发现人才、举贤授能。他总结性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嬗变历程,指出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成伣曾多次出使明朝,"慕华"意识使他在文章中极力描摹、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情。成伣的散文提供了域外的审美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四益 《寻根》2016,(4):106-108
正何宝民先生新著问世,责我作序。序,我何敢!但他结集之前,散见于几种期刊的"民国文学旧刊寻踪"系列文章,确曾读过一些。随着他的笔触,行走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那多姿多彩的"山阴道上",一丘一壑,一草一木,大有应接不暇之感。我读大学的时候,"现代文学史"包括了"五四"以后中国的全部文学。后来强调"十三年"(1949-1962),于是,把"现代"断在1949年之前,之后一段就叫"当代文学"了。这样,所谓  相似文献   

9.
晚清“文学研究法”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体系的雏形,此法凡41条,规定了文学研究之要义,与“历代文章流别”和“古人论文要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体系,最终演变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史的作品分析模式有分析式和感悟式。前者历经数十年发展逐渐成熟完善,成为文学史写作的固定思路。后者则未能得到发展。重新回顾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学科史,将有助于解释二者的不同命运,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今天的文学史研究和写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从文学事实的清理到学术观念的转型,从回归文学传统的田野研究到学术范畴的重新界定,从注重地方知识的文类辨裁到民间话语的意义传达,从口头传承与书写的民俗过程到传承与传播的文学接受,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自觉在口头传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多重转换。这一时期,资料学建设和研究成果之丰硕、观点和方法之多样、学术队伍之壮大,都当属史无前例。本文作者从整体上梳理学术研究转型过程中知识生产的重组方式,在国家愿景与学术实践的张力之间,以点带面地描摹学科建设的若干标志性成就;进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背景,大致归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化进程的整体面貌和学术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文学”的历史记意,必定影响作家的当下写作。在此意义上,重写文学史,不可避免地介入了当代文学进程。在二十世纪初正式引入“文学史”的教学与撰述之前,中国文人并没有认真区别文学理论、文学批秤与文学史的必要。几乎所有的文论,都是三位一体。这么一来,提倡文学革命与重写文学史,往往合而为一,比如,标榜“秦汉文章”,或者推崇“八代之文”,都既是“论”,也是“史”;既指向往昔,也涉及当下。即便以引进西方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五四”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3.
徐苏 《华夏文化》2005,(1):19-21
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选录了许多先秦至梁代重要作家的诗文歌赋作品,成为后人研究梁以前文学发展史的珍贵文献,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文选》本身的学术价值和萧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隋唐以来,《文选》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华夏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整体观的确立及现代思想文化学术资源研究的深入,胡风文艺思想烛照出丰富的现代性内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还原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描述出胡风对五四启蒙主义战斗传统的坚执与捍卫、深切的认同与现代自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术,思想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蔡元培先生说:“学是学理,术是应用。”(《蔡元培教育文选》第136页)而曹聚仁、蔡尚思、张岱年则认为国学就是中国学术,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分为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及宗教、艺术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呈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少学大胆突破,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更加生动细致的笔触来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拓宽了城市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也丰富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新近所的《传统与变革——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的轨迹》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它以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眼光和方法解释中国城市发展,不仅为城市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单体城市研究和不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杨曼 《世界文化》2009,(8):46-47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东传日本后,也给日本文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年鉴》2012,(1):59-60
12月27~30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文系、语文所联合举办的第3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30余位学者和大陆近100位中国文论研究名家一起探索中国文论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以往经济史、社会史的重要论域,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形态的历史理论,包含山西票号的内陆金融资本成为研判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依据。不可否认的是,过往的研究大多以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金融发展为中心,虽然也有关于晋商、徽商等内陆传统商业群体的讨论,但相关论述多沿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模式展开叙述,其中所隐含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叙述难辞西方中心论的嫌疑。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王路曼教授的新作《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1720—1920年间的银行、国家与家庭》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作者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后又先后在新加波国立大学历史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跨文化的学术训练,使得作者拥有了从中国看西方和从西方看中国的双重视野,也使得她能够从新的视角与方法观察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演变,纵观其著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1-72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文学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10月22日,首届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议由上海大学研究生部、文学院等部门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