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从现代性与现代艺术的角度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合法性的论证。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具有代替宗教的精神安顿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 清初的名书画家笪重光(1623—1692)曾总结艺术创作与观摩研究的体会,写成《书筏》与《书筌》两书,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原则进行过相当深入的探讨。他的《书筌》尤为讨论画学原理的学者所重,影响相当深远,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书画审美精神的主流作品。俞剑华曾称赞此书,“荟萃历代画论聚集百家画法,撷其精华,汰其糟粕。”换句话说,就是集大成之著,其展现的审美态度及美学精神,当可作为范本,供我们来探窥中国传统美学探讨的思维脉络。 笪重光的《画筌》既有个别论述创作之细节,如山峰水势之安排,树石屋宇之布置…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如同传统的欧洲宗教精神,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相比,发生最早、成熟最晚、突破最难.本文应用美术原理和方法,通过艺术的分析与取舍,探讨其元素及艺术特点,综合剖析其艺术本质,折射艺术思维的"中国文人精神".  相似文献   

4.
6月底的北京,骄阳似火。在“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2005大会落幕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与荷兰奥委会官员斯杰夫·博恩先生意犹未尽,他们在文化艺术层面就北京2008奥运会仍有一番畅谈。金元浦:北京2008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一个开放的颇具生命力的创新理念,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明瑰宝。“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对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各民族的印花布技艺体系之中,维吾尔族印花布艺术独具特色,这有赖于其审美风格的多重建构:在艺术特色上,植物、几何、器皿或宗教建筑等纹样图案,以及这些图案的色彩搭配,加之艺人的自由创作等都使印花布传达出独特的审美与生活情趣;在审美空间上,维吾尔族印花布饱含着历史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景观,多元交融性与极强在地性并行不悖;在审美情境上,维吾尔族印花布审美风格的生成及变迁,受宗教信仰、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我始终认为,艺术家是土地的儿子。一个人自诞生之日便无法改变其出身的印记: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艺术家,是不会也不能割舍民族传统精神血脉的。在东西方化艺术互补互渗的交汇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韩国爱情电影之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世界文化》2006,(9):15-18
提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东方电影,就不能不提到韩国。在这样一片濒海的狭小的国土上,却开出了绚烂的、令人艳羡的艺术之花。尤其是韩国爱情题材的电影。韩国爱情电影无论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无论是悲情的,还是喜剧的,都为韩国电影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电影作为“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着世界电影市场,以其东西结合的惟美风格、变化多端的叙事技巧、或感人或深刻的主题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艺术传统与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平静与和谐。观赏宋元书画,吟诵唐诗宋词,总能感受到其中回漾着空灵绵渺的韵致,精美谐和的情调,那是中国艺术家敏感、含蓄、精致心灵的表征。接触西洋艺术渐多,不免作些有趣的比较:都走抽象表现的路数,朱德群的如梦似幻的东方神韵与马尔克用形式呈现人类疯狂和暴力的特征绝然两样;同被目为“癫狂”,孤高愤世,潦倒悲惨,徐渭的恣肆激愤中见不到梵高面对生存空虚无法自拔的绝望笔调;余华渲染苦难却不悲观,以“为活而活”表达对苦难生存境遇的反抗;卡夫卡表现在骨子里才能经历到的小人物的孤独的体验和被排斥的悲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即华夏艺术精神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系统。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它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体现过程中呈现出的主体本身的两重性,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6-77
2011年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呈现出更为分化也更为扩展的格局。其中的主要动力,来自对日益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回应。在文艺学领域,无论是向“文化研究”视野的开放,还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讨论,以至同绕朱立元等学者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研究展开的论争,都可谓新世纪以来学科自身调整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有无关系?这个似乎古老的问题的答案,对於思考一个对当代中国文化有着重大意义的问题,即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基督宗教或一般宗教的关系,肯定会构成思考的背景,影响思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唐卫 《寻根》2014,(4):35-39
<正>18世纪法国流行洛可可美学,有种说法认为这是全面学习中国风格后的产物。然而,通过对瓷器在西方传播历史的考察和对于文史专家、翻译家杨宪益文章的考证,集中于中国青瓷为例及对西洋名称Celadon词源的考证,得知中国文化对法国洛可可美学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纺染的一种技艺,古称“扎缬”或“绞缬”,民间形象地称“疙瘩染”,即有规律地用棉、麻等绳线将平整的布料结扎、绞缠后入染缸上色;因结扎法不同,成品则显示不同花纹图案;又因染液渗润程度不等,其花纹色蕴自然,别一番意趣。  相似文献   

14.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建平 《东方文化》2000,(1):117-119
  相似文献   

15.
美学与文艺理论概况与整体的中国文论态势一样,本年度上海文艺理论与批评仍处于“理论之后”。这一借2009年面世的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著命名的状况,是继上世纪90年代初短暂“失语”之后大规模借用西方文化理论话语必要承担的后果。现在的问题不是“失语”,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市场呈现出的发展势态,不仅与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历史背景相符,同时也说明中国艺术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业态愈发趋向多元化与纵深化发展。作为中国艺术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艺术金融也随之不断加强及完善理论及机制创新,正在逐步形成一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具有新时代战略意义的新业态。  相似文献   

17.
概况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副教授除出版专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之外,在《读书》、《中国学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全面阐述布迪厄的社会学和文艺理论,并藉以论述各种文艺学问题。论文《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第9期)将文学的生产置于普遍经济规律的视线内加以思考,讨论一般经济规则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的作用形态。在现代社会,经济权力渗透到文学场内部,将自己伪装成文学法庭的最高法官,为文学制定审美标准和叙事原则。大众媒介是现代语境中权力的主要设施。而使这种渗透、裁决得以完成的是通俗作家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存问题,中国美学主张诗意栖居,认为审美境域的达成是"为仁"与"体仁","为仁"与"体仁"是"人"的一种诗意化生存态势。并且,从关注人的"心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生追求"等问题出发,中国美学重视"人"的人格熔铸、珍爱人生,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认为"仁"审美域的达成即"人"本心本性的复归。这种原初"仁心""仁性"的复归与还原,是一种属"人"的本真生命的呈现态与心灵的升华,以及原初心性的复原,其中传达着一种生存的体验与对生命的感悟,蕴藉着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挚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和共同的价值理念。它的历史内涵为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和开创博纳的创新精神;它的现代性特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赋予的更加科学理性的时代内涵。中国精神的主体性建构,依赖于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三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精神的层面看,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相关的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弱化,正在失去对人的精神的操纵之功能;另一方面是本来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的觉醒,正在成为更多人的内心渴求。这一变化当然也反映到了知识界的动向之中。对这些动向的分析表明,在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向真正的精神生活的转折既是必然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