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继今年3月成功亮相巴黎大皇宫后,移师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汇聚61位当代中国水墨画家和21位雕塑家的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探索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同时昭示当代中国生机勃发之气象。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18日,当代知名的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哲学所邀请,就当代如何发展繁荣中国哲学,结合历史、时代和现实,在该院作了题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演讲.  相似文献   

3.
2011年6月,为期一年的中国文化年在澳大利亚悉尼隆重开幕。由中国美术馆和澳大利亚吉朗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心灵的景象——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重要的视觉艺术展览,于7月15日在吉朗美术馆盛大开幕,该展亦系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在澳大利亚的首次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化大潮中,观众企盼一支富有实验性与创造性的艺术新军。可喜的是,在近日一个绘画展览上,我们见到了这一类型的青年艺术家——李永安及其作品。“实验室艺术”的概念,是西方评论家在后现代信息社会中提出来的。西方的实验室艺术沿着西方的文化传统在20世纪显示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的今天,中国画家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发展我们的“实验艺术”?如何使中国百姓接纳我们的“实验性艺术”?如何摆脱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桎梏,又创作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国际化的“实验性艺术”?青年画家李永安用她的艺术实践回答着上述重大的问题。李永安…  相似文献   

5.
日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水墨画家联盟联合举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承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友好水墨画作品交流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这一旨在增进中日两国艺术家之间友好交流的展览,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墨画艺术的新风貌、新水平。该画展中展出的中日两国艺术家共200多幅水墨画作品,是众多作品中的精选之作,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均显示出画家的深厚功力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这次展览规模宏大、佳作荟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当代水墨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国…  相似文献   

6.
范毓周 《寻根》2021,(1):4-7
艺术是艺术家的心灵写照,这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家的共同认识.水墨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应该是艺术家心灵境界的展现. 水墨艺术作为世界美术的一个独特画种,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一部中国绘画史其实就是一个由对物象的形体临写逐步到解脱形体禁锢的过程.中国绘画很早就形成独特的渊源,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与仰韶文化的装饰性彩陶纹饰,反映当时...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他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广博、形式多样,需要从中国哲学、从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思想源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海文新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经典文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著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李宗桂在序言中所评“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8.
如何面对生态危机、环境保护问题,当代社会的政治家、思想家及环保组织,各有一家之言.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中,又蕴藏着哪些智慧与经验可资鉴于当代人们的思考呢?李远国教授、陈云博士所著<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11月出版)一书,联系当代生态学理论前沿,对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9.
傅益瑶是当代著名旅日女画家。她生于1947年,为现代国画巨匠傅抱石之女,自幼受父亲影响,遵父命而专攻中国文学。1979年底东渡扶桑求学,1981年4月考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获硕士学位;1983年入东京艺术大学平山郁夫研究室。在日期间,她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与日本画技法有机糅合,超脱原有,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集中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世界古典文化领域里的最高水准。数千年来,经中华民族的不断创造与运用在色彩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绘画色彩传统,堪称东方色彩美学的典型代表,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种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画色彩的漫长演化历程。通过分析,以此来更好地了解中国画的特点,这对于当代中国画家如何发扬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如何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蔡方鹿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综合创新。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有与无”的思考与探索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关於“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虽然哲学的视野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视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雪舟是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的画僧,公元1420年生于本州西部备中国的赤滨(今冈山县总社市)。幼年出家为僧,曾向著名画僧天章周文学习水墨画。后为提高画艺,留学中国,毕生作画,集日本山水墨画的大成,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美术创作的永恒命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创作观念上深深地暗合和影响着中国画坛,本就古代中国美术及新中国美术陌生化实践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中国传统美术对“陌生化理论”既从形式上顺应又从化根基中拒斥,而新暑期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的实践,则是在世界现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西方艺术只有雕塑、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 ——熊秉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宽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和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讨宽窄哲学现象,完善宽窄哲学体系,挖掘宽窄文化内涵,共话宽窄哲学在应用哲学层面的发展和创新,决定面向全国征集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碰撞、冲突和融合,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根基线。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中,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开放的世界,就成为思想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张建新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的社会背景中,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实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国画的画家,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唐光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为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甚至属于糟粕的;因此,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画入东瀛     
暮春时节,中国绘画大师傅抱石的女儿、著名旅日画家傅益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她去国25年的首次画展。傅益瑶,1947年生于南京。此次画展向观众展示了她的150幅水墨画作品,其尺幅之大、题材之广、构思之宏伟、布局之巧妙、笔墨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水墨画自12、13世纪传入日本后,经15世纪雪舟等杨的大力提倡,曾一度风行;近代,水墨画在日本的影响却日渐式微。傅益瑶以弘扬水墨画为己任,承继并实践其父当年的努力,以创作水墨画为终生使命。在她的系列佛教艺术绘画中,长卷《佛教东渐图》、25幅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36幅的《祖道传东》…  相似文献   

20.
刘晓敏 《世界文化》2009,(10):15-17
20世纪是西方当代绘画最为风起云涌的一个世纪.非理性思潮得到进一步扩张和发展,观念艺术思潮普遍融入架上绘画艺术之中.使得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绘画的思想、观念及具体的形式、表现方式进行思考,和谐的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和质疑,绘画手法和构图原则不断被颠覆。在这段期间涌现出埃里克·菲舍尔、大卫·萨利、安塞姆·基弗、约尔格·伊门多夫、格哈德·里希特等西方当代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或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创造手法.或是离经叛道的非和谐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