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辉武与中国未来企业家形象的塑造王方1994年3月18日,陕西咸阳五0五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咸阳保健品厂厂长来辉武研究发明的505神功元气袋在荣获国际国内六十多项大奖之后,再创辉煌,荣膺国家级星火奖。505报特约记者秦鼎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并以《荣誉,在...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中的反继承叙事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出走者的形象。他们是文化弑父者,力图用自己的出走和反叛来完成对社会的启蒙。"出走一代"出走之后,普遍陷入迷惘之中,并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启蒙话语的核心是个人的独立,理性的成长,而"出走一代"无法从人性的深处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革命,构建独立完整的自我,完成自我启蒙。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编写的汉语教材<朴通事>,真实地反映了元、明两代中国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契约文化、宗教文化,并为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原是平话提供了重要佐证,对当时的其他文化也有反映,从而成为一部记载元明时期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研究大多不是从某种固有体系出发对后现代潮流加以把握,而是从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当前论战的话题,或由论争激烈态度所引发的学术兴趣开始言说。因此,中国的后现代问题与中国急剧转型的政治话语、经济问题、化论争紧密相关,从而无可避免地显出芜杂和非体系性:个人介入问题的角度和其对问题的误读或有意误读的层面不同,个体言说的问题和盲区的殊异,知识背景所造成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角度的差别,以及其提出问题并加以审理的内在动机各异,成为当代后学多元多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舞对历史继承的一种创新路径,成为在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舞话语体系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从身体语言创造层面,"汉唐古典舞"是以当代创造,而非"复古"的形式确立。创建者孙颖以"形""神"关系之间的有效转化接洽历史,实现舞台形象的文化隐喻。在以"仪式""时代风尚""乐生精神"为递进向历史回溯的过程中,以形象回归对历史、传统的守望。  相似文献   

6.
现在,在中国的舞台上,听外国人说相声已不是新鲜事儿了;但是,听外国研究相声的学者聊相声还是希奇。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斯别什涅夫有个中文名字——司格林。司格林的发言,成为“侯宝林相声艺术国际研讨会”上的一大亮点。作为大学校园里的语言博士、汉语教授,他多年来对中国相声情有独钟并专有研究。司格林曾做客侯宝林先生北京的家中,他与侯先生的合影成为其珍藏,“视为瑰宝”。他认为,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相声是非常好的教材,尤其是传统的经典相声段子,其语言精练、生动、诙谐、幽默,让人百听不厌,非常…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8月致中国史学会筹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①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上讨论日程。在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我认为亟待加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进入21世纪,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如何更好的保护并传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传承绵延不绝,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走过漫长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中蕴涵的经验、智慧无比丰富。研究总结中国中外关系史的历史经验,对于形成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兴起,初步构建起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城市史学之兴起与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队伍的构建、全国性专业学会的建立、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专业性期刊杂志的创办等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而"三大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初步形成了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新时代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城市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必须要加强研究方向的凝炼、学术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加大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方丝路远不是一般的商道,而是一条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国际通道,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的长廊。整理、挖掘、开发和利用南方丝路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而且对于开展红色旅游,构建四川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四位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清美 《寻根》2023,(5):121-128
<正>对于村落中的民众来说,村落是他们经验世界的起始与载体,塑造着他们对于自身与周边世界的看法,凝聚着地方社会的集体认同与自我表达。村落中的民众与地方精英往往会有意识地建构村落历史,塑造村落形象,赋予村落独特的文化符号,彰显村落在村际社会重要地位的同时,增强村落内部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形成一套独特的地方话语体系,它们隐于村落生活中,背后蕴含的是某地独有的“地方感”。对这一体系进行挖掘,有助于我们穿透表层,更加了解地方性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汉语成语同英语谚语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具有一定哲学道理和思想依据的、精炼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行为动作、风土人情、自然景物,都曾被人以文字的形式浓缩在中英成语或谚语当中,诠释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本文将着重对成语当中的动物形象进行研究,并通过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比较,对其因历史、地域、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具体形象的不同表达进行阐释。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希望从文化对比和分析的角度,为从事中英文语言和风俗文化学习与研究的学生找到较为贴近生活的突破口,使之更透彻地理解中西方风俗文化和思想认知上的区别。从而引导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在更科学有效的途径中进行,使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精准,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更高效地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12.
在18-19世纪欧洲的语言、哲学研究领域,汉语被看做是停滞、低级的语言,也因为其语言系统与欧洲语言的重大差别被欧洲学者判定为难学。19世纪下半叶开始,更多欧人来华,遵循欧洲语言研究方法,学习和研究实际使用中的汉语。夏德从语言事实出发,用欧洲语法框架来分析和归纳"文件"体汉语的用法规律,体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拟构和描写的视角与方法。夏德通过考察"文件"体汉语深入思考汉语的特性,强调汉语与印欧语一样具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并处在发展变化中。夏德同时强调汉语与欧洲语言的异质性,反对在深入了解汉语特点之前,在历史与比较框架中简单、生硬地套用语法规则。这也注定了夏德的汉语及中国研究观点无法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流学术界所承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也是国家、民族的标识,汉语作为中国主要使用的语言,在近代所遭受的境遇是非常复杂的。近代来华的外国人很多,又以西方人为主,仅以上海为例,1942年上海的外国人达到高峰,150931人。他们来自很多国家,阶层也不同,在中国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来华的目的也有差异,所以他们对汉语的态度以及学习汉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但就总体而言他  相似文献   

14.
CCTV汉语之星——"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以下简称"汉语桥")是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联合主办、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承办的在华留学生汉语比赛。大赛已从2008年至2011年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举办"汉语桥"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汉语学习经验的平台,使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发展变化中的中国。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汉语桥"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对其中文化内涵的专门研究更没有展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哈金研究的逐步开展,东方主义成为哈金批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笔者认为:"东方主义"或者"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对于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及其策略是有效的,但它们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才可能具有较为确定的意义,有关"东方主义"的批评话语不能成为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东方主义"的批判视野可能会构成一个真正的阅读障碍,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移民问题远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口概念和人口问题,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文化是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移民文化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多声部的问答辩证法与实践调适过程,最终在"我们的形象"与"他们的形象"的动态过程关系中共同塑造"我们的形象"和"我们的身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计划在未来的5年里,通过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动网络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等方式,推动全球汉语学习和汉学研究,使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中国教育部采取主动设立孔子学院之举十分高明。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也是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构建逻辑将从文化主导型向商业主导型转变。而随着互联网亚文化产业的形成,互联网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构建则呈现出了传播范围的广延性、存在方式的虚拟性、内容构成的杂合性、价值导向的对话性等特征。通过组构体验为王的亚文化产业链、打造融合共生的亚文化生态、推动品牌先行的营销模式、塑造时尚新潮的产业形象等途径,互联网亚文化不断建构和扩张自身的意识形态,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应。对此,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亚文化的社会治理与经济价值,不断推进其转型升级,并积极规制其中的不良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吸收互联网亚文化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积极因素,进而推动自身叙述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并焕发其新活力是重要路径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和具有世界价值属性之“美的尺度”,经由深入研究“孔颜乐处”这个精神典范的起源和传播,意蕴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建设“美丽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方向等问题,能够拓宽中华民族精神史的课题研究领域。本课题强调古今互文融合,经由“诗、思、史、论”的梳理和整合,彰显“孔颜乐处”的中国风格;理性衡鉴其审美价值,弘扬“君子文化”,倡导中国气派的审美人格风范,关联新时期人格精神教育事业,尝试建构话语体系。进而言之,本课题从人格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研究儒家人格精神实现现代转型的可能性,及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功能。在新时期语境下,社会各界都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是作者根据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写成的,展现了多棱镜似的印度形象,抨击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福斯特的作品浸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福斯特塑造的印度形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本文试以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为代表,从形象的角度解读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