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爽 《华夏文化》2016,(1):43-46
正身为诗圣的杜甫,其诗也被誉为诗史,杜诗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从宋代开始便有研究杜甫的传统,因此才会有"杜诗千注"这一说法。各代文人都喜欢在杜甫人生中找到一些相通的自身感受,或悲或喜。但面对杜甫所具有的特殊历史集大成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必须跟随他一生漂泊悲苦的足迹,对其生命历程不断发现和诠释出新的含义,才能做到知人论事,进一步取得心灵共鸣。一、开元盛世,少年豪迈壮游齐赵  相似文献   

2.
杜甫,被尊为"诗圣",给世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中蕴含了巴蜀文化的诸多特质,彰显了巴蜀文化之美;其草堂文化不仅唤起了城市的记忆,而且传承了历史文脉;杜甫与巴蜀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从杜甫诗歌中了解、赞美、品味成都和巴蜀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弘扬和传承影响深远。现如今,人们大力推崇弘扬巴蜀文化,作为诗歌文化代表的杜甫诗歌、其精神及草堂文化无不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成都古城坐落在四川西部一片平川腹地上,乃八朝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据截,自战国时蜀王开明五世迁都以来,迄今对皿余年,成都~直为四川历代首府,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物华天宝,世载其英。唐代诗人李白曾欣然赞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人画图。”杜甫也曾描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若沿内环河锦江,经万里桥即至浇花溪,唐代诗人杜甫故居遗址就在溪畔。现在所见建筑为清代重建,园内花繁叶茂,幽深宁静。从正门平步石桥,登大解,过诗史堂,跨柴门,进而谒工部相,但见杜甫全身塑像蔼蔼穆穆,…  相似文献   

4.
王维与杜甫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诗歌大家.本文主要是就他们的山水诗之异同作一些比较. 在第一部分里,本文简略回顾了一下山水诗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二、三、四部分里,分别就王维和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杜曲杜公祠 杜甫(712—770)“长安十年”曾在前辈留下的杜曲旧居居住。按照祠堂建在祠主旧居或旧居附近的习俗;依据杜甫以杜曲为故乡,当地人民,特别是文人对杜甫的乡土深情远远胜过别处的实际;参考今成都杜甫草堂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甘肃成县杜公祠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的史实,  相似文献   

6.
正杜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早在唐代中后期已经名满天下。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他的诗歌广为传唱,成为诗界的楷模。他也因此受到后世历代文人的膜拜,被人们尊为诗圣,在中华诗歌发展史上曾与李白被誉为双峰并峙,成为永久的典范。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杜甫与杜诗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唐诗杂论·杜甫》)。杜甫的一生几乎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他以诗为生  相似文献   

7.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早年颇受佛教思想的熏陶。据考证,杜甫有一段时期寄居于姑母家中,多赖姑母照顾。但是这位日夕亲炙的姑母却虔诚地信奉佛禅。杜甫在天宝元年(742年)为其姑母撰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姑母:“爰自十载已还,默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皆达。母仪用事,家相遵行矣。”其中又载其姑母临终时要求“起塔而葬”。其姑母笃信佛禅并使全家奉行,这一定会对杜甫产生很多熏染。且《墓志》中佛教概念运用娴熟,亦可证杜甫早年对佛教已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记成都杜甫草堂肖骁到了成都,不去看看杜甫草堂,那是说不过去的。过青羊宫,沿烷花溪畔成温公路前行,不远处便是古今闻名的杜甫草堂了。也许是笔者从小就受杜甫的那篇脸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文影响太深的缘故,今天目睹的草堂,...  相似文献   

9.
为了发挥好杜甫草堂、永陵两家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宣传作用,宣传四川和成都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唐宋王朝600年间领先全国的辉煌明成就,促进四川和成都的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发展,同时促进两家博物馆自身事业的发展,在成都市化局的支持下,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于2001年11月16日联合组织召开了“‘扬一益二’暨草堂、永陵化资源开发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杜甫自二十九岁即形容自己衰病,四十岁即自称老人,入蜀五十岁左右,又渲染自己的老病衰弱,这种看似有些言过其实的表现与夸张,除去传统知识分子"惟忧用老"的惯性思维与情感方式外,有意识地表现忧患、忧煎、忧急的心情,是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且行且远的现实状况写照,是一种反讽与苦嘲。在文学艺术方面则运用相反相成的手法,通过衰病穷愁的渲染来反衬与烘托生命活力,表现美好事物的欣欣向荣,从而相得益彰,从艺术审美上得到安慰。成都幕府诗则着重表现了杜甫的幻灭意识以及老病状态由虚而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的诗歌创作,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是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杜甫生活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唐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名家论坛(2018)平行论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于2018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首席专家、研究员谭继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3.
货币是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一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蒙古货币学是以历史货币实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是了解蒙古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不可缺少的一种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学术活动。以其为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08,(6):F0004-F0004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方法而形成的一种历史学分支,具有注重田野调查、文字生动和拓展史料空间等特点。“中华口述历史丛书”为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主持的重大口述史采集项目研究成果,由大象出版社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15.
我想飞     
我只愿成为一只燕子,没什么原因,如果非要找个理由,那么只因为我想高飞. 我想飞,插上梦的翅膀,飞到那遥远,却又充满神秘的历史国度.别问为什么,纯粹是为了满足一颗好奇心,为了一时冲动而想去看看那闻名的"康乾盛世";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去浏览那诗意浓浓的唐朝,去拜访有"诗圣"、"诗仙"美誉的诗文奇才,看看李白是否又在饮酒作诗,看看杜甫是否正在完成富有人生哲理的<望岳>佳作;去翱翔在气势恢宏的皇宫上方,欣赏百花争艳的"御花园",留意那些宫女、嫔妃们的服饰……  相似文献   

16.
正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杜甫的名篇《月夜》,是表现诗人思念家人的代表作品之一。鄜州,即今陕西富县,相传因黄鹿衔旗插于此地建县而得"鄜",历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称。杜甫与鄜州本无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此时天下承平日久,唐军腐败,安史叛军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攻取洛阳、长安两京,迫使玄宗西走,天下大乱,百官民众纷纷四窜,杜甫也  相似文献   

17.
和平是一种与战争相联系的、反映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外部状态和表面特征。人类对和平理想的不懈追求及和平智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强化。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和平的意义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大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是"安史之乱"第六年,山河破碎。杜甫送友人严武至绵州,又与李使君相会,以诗言志,表明去梓州射洪拜谒诗歌革新前辈陈子昂之心迹;秋天,杜甫将一家老小从成都草堂搬到梓州居住;仲冬,南下射洪,登金华山,畅饮"射洪春酒",拜谒诗歌革新前辈陈子昂;继续南下至通泉县,瞻仰唐初名将郭元振任县尉时的故居,评赏"初唐四家"薛谡留下的书画作品;陪同王侍御与通泉县令姚某品野宴,饮"春酒",泛舟涪江。杜甫在射洪、通泉两县(公元1283年合并为射洪县沿革至今)两个月的旅途中,写下了《野望》《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陪王侍御宴通泉山野亭》等18首诗作(现存12首),是"中国诗酒之乡"文化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6月16日是纪念《尤利西斯》和詹姆斯·乔依斯的节日,是一部小说创造的一个不平凡的日子。现在,詹姆斯·乔依斯是那样有名,连那些根本不知道文学为何物,至少是没有认真读过更没有从原文读过詹姆斯·乔依斯的著作的人如我者,也为詹姆斯·乔依斯的大名而激动不已。杜甫有两句形容李白命运的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现在詹姆斯·乔依斯也是千秋万岁名了,而詹的生前与丧事都是相当寂寞的,这也是作家的命运吧。杜甫在同一首诗里还写过:“文章憎命达”,用李商隐的说法则是“从来才命两相妨”。古今中外同理。所以詹姆斯·乔依斯…  相似文献   

20.
闫德亮 《寻根》2011,(3):18-23
民俗与神话都属于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群体的心理表现与行为指导。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与民俗事象,其历史悠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