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铂 《海外英语》2012,(21):196-197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根源于当时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其代表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集中探究了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此书是德里达对正统的形而上学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观点的一种解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尽力地"拯救"马克思主义。该文通过对德里达这部著作的分析,对解构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做出阐释,并试着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尤其是《庄子》中的一个经典论题,西方源远流长的"逻各斯"思想也与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解构、打破"语言中心主义"成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话语特征,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对语言的颠覆姿态,恰恰与中国道家的语言观念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研究如火如荼。通过博士论文研究对比发现,其理论思想来源、解构策略、性质判定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总体上研究中存在着"炒冷饭"特点,重复现象严重,且对其理论本身认知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文献译介工作的进展,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研究在重新认识解构主义及其理论性质、其理论与犹太文化之关系、德里达伦理学思想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面都潜存着研究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法国存在主义衰败之际,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扬弃的结果。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分析,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德里达的思想代表了法国激进反传统倾向,因而受到了许多现难与打击,但无论,他的冲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分析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的同时,解释了解构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了解构主义的互文性观念及其肯定意义;阐诉了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从解构主义哲学思想被德里达引入翻译理论之后.国内大多数翻译界学者认为解构主义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但是同时也认为解构主义思想颠覆了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且很大程度上把解构主义同韦努蒂的畀化翻译思想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对解构主义思想的追根溯源,以及和相关概念的比较,发现国内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观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不仅混淆了两个不同层面的“忠实标准”而且在论述解构主义和异化翻译之间的联系时过于草率。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不应该被理解为是对汉字中心主义的召唤。无论是中国文字还是西方文字,其本性都是社会性的,它们与意义的联系都是约定俗成的。《天书》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明,汉字形式可以不表意;《方块字书法》则表明,汉字形式也可以通过英语这种拼音文字来表意。鉴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侧重于强调文字对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而徐冰的书法艺术则侧重于对汉字本质主义的解构,所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无法完全解释徐冰的跨文化书法艺术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采用马克思关于语言文字是社会性的理论论断,来认识汉字的本性问题,以便有效阐释跨文化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文字学”批评思想,构成了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用“解构”作为批评的策略,去分析各种文学经典文本。在“延异”、“踪迹”和“补充”维度上,德里达构建了他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essay, Steven Burik discusses Jacques Derrida's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the place of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within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then relates these thoughts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Philosophers find themselves constantly having to defend philosoph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gainst pressure from the powers that be. Burik contends that the argument Derrida set forth to "protect" philosophy entails a double bind: Derrida emphasized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riticizing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both self-mandated and externally imposed. Derrida's defense of philosophy was anything but a prot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according to Burik. Derrida ultimately argued that th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itself should be inherently open to new developments. Burik relates Derrida's defense of philosophy and attack on mainstream philosophy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demonstrating that both argue for an expansion of thinking beyond the narrow Western confines of philosophy as "pure" reason or rationality by showing how alterity always inserts itself, and that both seek to give this alterity a valid place in education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essay, a tribute to Jacques Derrida's educational efforts at expanding access to current work in philosophy, John Willinsky examines his efforts as both a public right and an ele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that bear on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today. Willinsky covers Derrida's extension and outreach work with the Groupe de Recherches pour l'Enseignement de la Philosophie in the 1970s and a decade later with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that provided public access to ongoing and leading-edge philosophical work, as well as supporting th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in the schools. Willinsky also relates Derrida's dedicated, practical educational work, his historical analysis of Descartes's decision to write in French, and more recent initiatives that are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public and educational access to published scholarly work in the humanities in a very similar spirit.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与海德格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德里达曾如此坦言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没有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想做的工作将是不可能的。”并承认他与海德格尔间的差异是两种哲学和两种书写之间无限小的差异,但同时亦为根本性的差异。不能将海德格尔式的“摧毁”简单地理解成德里达式的“解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德里达的“解构”正是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并且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翻译“可译性”的讨论,标志着由翻译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描写主义学风向支配翻译及翻译研究中的理性逻各斯的转向。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向意味着对翻译研究中所盛行的“理性惰性”和斥翻译研究为“派生而非原生态”的观点的质疑。我们将立足于语言存在论的现代阐释哲学、本雅明译论以及德立达对于本雅明之补充,并从语言与物、语言间性以及“可译性”与“纯语言”之间的辨正关系入手,对翻译之“可能性”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西方建构主义还是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都不适应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要正确理解、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建构主义的源头活水,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建构主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认为没有外在于文字视野的意义,否定一个悬置于文字之上的超验所指的存在,意义是在文字的嬉戏中生成的。这一系列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庄子的某些思想有契合之处。该文通过对德里达理论的分析,寻找其与庄子思想的某些相近处,希望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语言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1947年,贺麟在给张颐60寿辰的献词中写道:"张真如先生是中国学界专门研究西洋古典哲学的先驱,是北大哲学系多年来注重客观研究哲学史及哲学名著的朴实学风的范成者,也是中国大学里最早专门地、正规地讲授康德哲学及黑格哲学的第一人。["1]3这就是张颐在西方哲学东渐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他对黑格尔伦理学说的研究,更是西方哲学东渐史上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9.
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把一切具有等级结构和以结构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叫做“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的结合体,通过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打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传统,从而颠覆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来审视一切。  相似文献   

20.
Nietzsche, German philosopher, who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the contemporary to the modern, is a non-rationalist. Since the birth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evalua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on his thoughts has been mixed. The "Superman"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ietzsche's theory. He believes the spirit of strong will a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n is endless, finally, we will have a "Superman". This theory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rationalism, the moral tradi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since Socrates. However, we should evaluate the "Superman" theory prope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