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票拟 文书处理制度。明清时代,内阁有权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或批办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写在票签之上;供皇帝阅审定夺,称作“票拟”。“票”与“标”同义,票拟即是标写处理意见。其制起于明英宗初年,清代因袭不变。清制,凡题奏本章到内阁,先由内阁侍读等官员详阅,拟  相似文献   

2.
清代票签     
票签,是明清两朝内阁处理京内外官员所上题奏本章所用的一种文书.清朝票签多为白宣纸制,分为草签和正签,其中,正签一般长约22厘米,宽约10厘米. 清沿明制,实行内阁票拟制度,在京各部院衙门及京外督抚、将军等所上本章,均送交内阁办理.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内阁是综理国家政务的最高机构,其一项重要的职掌就是处理文书。凡皇帝下达的制、诏、诰、敕,由内阁宣示,明发谕旨以及题奏批答,亦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京内外臣工呈递皇帝的题本,由内阁进呈。处理题本,便是内阁一项重要职掌。题本在内阁经过一系列处理程序,其中票拟是处理题本的关键环节,即对题本所陈事务拟具处理办法,书于票签之上,以便皇帝裁决。针对题本的不同内容给出处理意见,就是票签处的职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称一史  相似文献   

4.
关于清代题本的处理程序,一般认为应先交票拟后进呈御览,再发交内阁,由内阁批本处照旨“批红”后经科抄交部执行。若皇帝认为内阁大学士所拟旨意尚需要斟酌考虑,则随手将题本折一角,即为“折本”,俟皇帝御门听政时,各衙门奏事毕,大学士将折本逐件请旨,大学士承旨后,另缮票签,经皇帝核定后批红。关于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即认为题本先经内阁票拟,不利于皇帝专权,因此清代皇帝才创立了奏折制度,绕过内阁,从而加强专制。这种说法相沿已久,然而笔者在阅读《康熙起居注》的过程中却发现康熙朝的题本处理与上述…  相似文献   

5.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0,(1):F0002-F0002
丝纶也称“纶音”,专指帝王诏旨,源于《礼记·缁衣》所言“王言曰丝,其出如纶”。清代“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该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即每日发交六科处理的题奏本章,由内阁满、汉票签处值班中书摘录事由,详细记录所奉圣旨(即批红),形成丝纶簿档册。  相似文献   

6.
奏本制度考     
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但是奏本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自秦至清大约2000年,只是在明清才得到最大的发展。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  相似文献   

7.
一言 《历史档案》2011,(2):128-128
清沿明制,将题本作为内外衙门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一种主要公文书.有研究者统计,“清代顺治、康熙两朝臣工上报政务的公文中,题本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雍正至道光年间题本约占上报文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咸丰至光绪中期,题本比重仍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可见,在清代统治全国的二百六十七年中,有二百五十年左右是以题本为上报政务文书的主体的”...  相似文献   

8.
明初,京内外大臣皆以奏本具奏,但因奏本用细字,字体必须用洪武正韵,又要于末幅标明字数及用纸张数。所以,永乐年间出现了书写较为方便的题本。自是题本、奏本并行。奏本自明代洪武年间定制至清代乾隆十三年废除,行之近三百八十年。对奏本是否用印问题,长久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清承明制,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清代典籍认为这是沿自明代的规定,如《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42《通政使司》载:“乾隆十三年谕:向来各处本章,有题本、奏本之别。地方公事,则用题本;一己之事,则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其式沿自前明。”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23亦载:“顺治二年,命各衙门皆缮本章,而有题本、奏本之别。公事用题本,一己之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沿明旧式也。”但据笔者考证,明代奏本不但可以奏公事,且规定必须用印,而公题私奏和奏本不许用印的规定,是雍正二年才开始实施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中国的文书档案制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内阁票拟档案制度就是明代政治的重要产物之一。文章对于明代的票拟制度进行了研究,从票拟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等三个方面对于票拟制度的来历和演变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清制,六科给事中及各道御史,平时所上条陈及参劾官员题奏本章,于升转时期,缮黄册进呈,以备甄别,定其升转。现从馆藏内阁黄册都察院御史题本中,选出刑科右给事中张维赤(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二年山东乡试正考官),顺治十六、十七两年的部分奏章,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票拟批红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拟批红制度源于明代,后被清朝沿袭.主要用于帮助皇帝处理各种章奏批折,以提高行政效率,保障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文章对票拟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沿革、办理流程、内容及体式要求进行了介绍,对票拟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12.
王荣湟 《历史档案》2023,(3):127-133
<正>高鸿中是广宁之役的降清明将,因参与清太宗设反间计陷害明将袁崇焕而为人们所熟知;他多次为清太宗进献良策,被视为天聪时期主要的汉人谋士之一。清代内阁大库藏有多件与高鸿中相关的档案,其中有一件题《高鸿中奏本》(以下简称《奏本》),内容涉及明清议和史事。研究者论及明清议和,常引用此《奏本》,然而搞错了《奏本》的内容和上呈时间,造成对明清战争史实的误判。本文首先驳正研究者对《奏本》的相关解读,然后探讨《奏本》的上呈时间、历史背景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臧廷秋 《历史档案》2008,(4):110-111
奏折是清代独有的文书,是官员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书.雍正朝.奏折与题本、奏本并行使用.其地位是非正式文书.雍正朝奏折文书运行流程是:进折人→奏折书写→包装折子→投递奏折→皇帝拆阅和批答折子→奏折发还具奏人→收缴折子.  相似文献   

14.
动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再向社会开放近10万件清代档案日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再向社会开放10万件馆藏清代内阁全宗刑科题本档案,利用者可通过一史馆馆内档案信息化平台查阅利用。题本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文书之一,经由内阁进呈皇帝阅览,凡属国家庶政,如举劾官员、兵马钱粮、命盗刑名等例行公务,均可具题。  相似文献   

15.
清末的报馆访员泄漏内阁机密案一九○九年七月间(清宣统元年),清廷大理院刑科二廷审问一件泄漏内阁机密的案件.主犯是在内阁担任供事职位,并保有州县官阶的小官员张礼谦.从犯是内阁皂役李福.张礼谦为贪图报馆厚薪,在报馆兼任访员之职.勾结皂役李福,将内阁草拟封王忠(在义和团事件中,谏奏不可重用义和团而被处决的许振祎等五位官员)谥号的奏本窃看誊写后,送交报馆刊登.此项奏本虽与密封奏章不同,但因未经圣上御览  相似文献   

16.
奏折是臣工向皇帝进呈的报告。朱批奏折是清代皇帝朱笔批阅的奏折。朱批奏折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宗教以及臣工的私事。由于是君臣之间的密信,其史料价值相当珍贵。  相似文献   

17.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18.
紫光阁为明清皇帝观骑射、试武举之场所。乾隆时期两度改建,成为收藏功臣绘像、展现十全武功的“军功纪念馆”,紫光阁因此被赋予弘扬清代“尚武”精神之内涵。紫光阁筵宴时,令内外臣工观览功臣像,彰显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满族统治者所创“天下一统”的历史伟绩。笔者结合功臣像赞与档案文献发现,战功卓越,是多数将弁入绘紫光阁之主要因素。然承书谕旨、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为国捐躯等内容亦是功臣入绘之重要因素。功臣入绘因素之多样化,体现出乾隆皇帝对治国理政多种人才的政治需求。  相似文献   

19.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现有的文献关于奏折较早的记载应属顺治朝大臣王熙在自撰的年谱。顺治十三年六月及后来对文书制度的改革都可以看出奏折的雏形。所以笔者认为,奏折产生于顺治朝,丰富于康熙朝,成制于雍正朝,完善于乾隆朝,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破败,也逐步走向衰落。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而究其名字的来源笔者认为庄吉发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他认为是缘于奏本和“折子”经常合为一体用来奏事,久而久之演变而来。奏折的产生如上所述,那么奏折制度这一约束客体的形制的产生当然也不会太晚,最晚不会晚于顺治末年。奏折制度经…  相似文献   

20.
(一日,张居正与杨博谈论起海瑞之事) …… 说到这里,杨博好像突然记起了一件事,斟酌了一下,问张居正:“叔大,老夫从邸报上看,湖广道御史黄立阶上折举荐海瑞,皇上发还内阁拟票,怎不见下文?” 张居正敛了笑容,略作沉思,答道:“黄立阶上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