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就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分类状况进行新探,以探讨其与前人著作的关系,其将四分法引入政书在目录学史中的意义,其具体分类时对参照底本的取舍,其采用四分法的背景与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古典目录学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遵循全面深入、整体把握的原则,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文献通考·经籍考>辑录体体例的产生,介绍其资料来源,全面分析辑录体体例的方法特点,并阐明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本)卷六二《职官考&#183;提举市舶》:“绍兴十九年,张闽言:福建、广南各置务于一州,两浙舶务乃分建于五所。”  相似文献   

4.
雷晓庆 《档案学研究》2020,34(4):144-148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卷帙浩繁、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汇集了我国从上古到有宋一代的典章制度,是一部我国中世纪集大成的典章制度编纂巨著。《文献通考》选材广征博引,多方考据;其内容推陈出新,详今略古,勘误纠谬;同时马端临自创辑录体体例,实事求是,独立不惑,谨慎存疑;反映出其"会通"思想和实证及求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文献通考·经籍考》作者的生平与全书的编制体例及内容,同时力求中肯地评价这一重要的史志目录。  相似文献   

6.
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马端临著述《文献通考》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本文对其中帝系考部分内容略作分析,以期为研读和运用《文献通考》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献通考》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文献通考·职官考》所见十二则失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8.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书中体现了辑录体的编撰方法.从目录的辑录体出发,结合<经籍考>,说明了辑录体的定义、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黑水域出土的4卷<文献通考>为资料来源,在疏理<文献通考>版本的基础上,将黑水城<文献通考>与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泰定元年(1324年)初刻本、中国台北"国家"图书馆的至元五年(1339年)余谦修补本进行比较,考证出此本为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西湖书院刻本.此外,黑水城<文献通考>卷46中的一处手写改动,纠正了初刻本中的错误.<文献通考>在地处偏远的元代亦集乃路出现,为研究当地儒学教育的发展状况补充了新资料,在版本学、文献学、历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从辑录体提要的编辑体例方面探讨了《文献通考·经籍考》在目录学上的创新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圆圆 《兰台世界》2013,(20):150-151
《玉海》与《文献通考》在著录实录时著录方式多有不同。本文从类目设置、著录条目、条目组织形式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造成两书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对实录的认识和编撰理念不同。  相似文献   

12.
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以下简称"郑著"),内容丰赡,问世以来颇获学界好评。然此书三册篇幅大,涉及面广,疏漏难免。其中收有温州籍文献家14人,实为13人,因其所列方成硅(第693页)与方雪斋(第1174页)实为同一人,“雪斋”乃方成硅之号也。兹据温州地方文献,一一予以考订,谨供著作者增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文献学的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先后有《文献学讲义》、《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文献学概要》、《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目录学概论》、《广校雠略》、《校雠广义》、《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乃至《中国藏书通史》等通论性著作的结撰问世,但汇编清代以来文献家事迹于一编;却是长期以来文献学界的一个空白。日前,中华书局又出版了郑伟章先生撰著的《文献家通考》三大册,该书在一个极高的学术水准上填补了这个令人遗憾的空白,对于全面总结清以来文献家对中国学术文化所…  相似文献   

14.
元符二年提举学事设立后,提举学事司即已存在。而宣和三年罢置的是提举学事管勾文字官,而非提举学事司。提举学事司自大观元年复置后,尽管有部分区域罢置的记载,但从全国范围内看,提举学事司并未罢置,且一直存在到南宋灭亡。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元代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的编纂目的及所提出的文献概念入手,对马端临的文献观做了初步的讨论,认为马端临的文献观已蕴含了现代文献观的一些萌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目录书图书著录中常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性质应当归于有意的互著还是传抄的重出,是目录学理论研究中多有争论的问题,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分析《经籍考》的这一著录性质,不仅有助于《经籍考》的认识和研究,也有助于这一争议的解决,同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一争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汉至明清,朝野"封建"评议此起彼伏,成为古代政论的重要一支.与此相并行,史家也记载封建故实,如<礼记·王制>多述封建之制;再如东汉班固(32-92年)撰<白虎通义>,涉及古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封建"是其考订的重要内容,所列"天子为爵称"、"制爵五等三等之异"、"天子诸侯爵称之异"、"封诸侯"、"封诸侯制土之等"、"封诸侯亲贤之义"、"夏封诸侯"、"建国"等目,皆关涉封建制度①;又如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设<封建部>五部,博引此前类书及<周礼>、<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古籍,列"(叙)封建"、"爵"、"异姓王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封"、"同姓封"、"外戚封"、"以公相封"、"功臣封"、"德行封"、"讨乱定策封"、"奉使封"、"尊贤继绝封"、"死王事子孙封"、"异域降封"、"杂恩泽封"、"杂名号封"、"宦者封"、"逊让"、"诛贬"等专目,陈述"封建"界说及历代各种"封建"状态②.而关于封建最为系统、翔实的记述,则见于典章制度的渊薮--<文献通考>及其几种续编的<封建考>.  相似文献   

18.
宋代官修史学文献在我国古代史学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官修史学文献的编撰机构、文献类型、突出特点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厘定"互见"概念和源流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通考·经籍考》和《玉海·艺文》两部文献的梳理,进而对两书的"互见"法做了剖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前者是典型的目录学上的互见方法;而后者是类书的互著,它充分发挥着分类和主题相结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籍多有伪作已为人所通知 ,然古人于书之辨伪多为散论 ,直至明中叶方出一系统之辨伪专著胡应麟《四部正讹》。对古辨伪作一总结的 ,除《四部正讹》外 ,尚有宋濂《诸子辨》、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然三书均不能概括古之辨伪全貌 ,2 0世纪30年代张心合三书 ,搜辑各家之说 ,条分缕析而成我国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集大成性质的辨伪学工具书《伪书通考》 ,为我国辨伪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