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红红 《东南传播》2016,(10):124-12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的普及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共同传播,"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制作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同时,电视广告也将商业、消费、交易这些属于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渗透到儿童的世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广告对"童年"的消解,就当代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4.
张玲 《新闻世界》2014,(3):68-69
2013年下半年,国内真人秀节目进入“真儿秀”时代,各大电视台相继将各种类型的儿童真人秀节目搬上荧幕。儿童真人秀节目在呼唤亲情,温暖社会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以成人为主体,“侵蚀”孩子童年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欣怡 《东南传播》2021,(3):119-124
新媒介环境下,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遭遇信息需求被边缘化、虚拟社会化超越现实社会化、以伪成人观念看待世界等困境,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实现了话语平权,儿童表达自我诉求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虚拟空间语境坍塌、儿童接收着无差别且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着价值观的塑造和现实中的行为模式.社会环境高度媒介化、媒介空间消费主义盛行、成人话语霸权以及"成人儿童化"的反向建构皆成为儿童角色异化的根源.童年文化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构童年文化的几种路径: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观、转变成人话语体系、更新儿童文化表现手法等以维护儿童的现实社会化秩序.  相似文献   

6.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捍卫儿童     
童年是灰色的,管教之树常青。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回首童年时光并不觉得很美?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过得不像儿童?当年鲁迅先生大呼救救孩子,今天我们仍不得不疾呼:捍卫儿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经验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关注媒介文化对于童年的影响成为研究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往往被尴尬地忽略。要对当下儿童在媒介环境中所遭遇的“被建构”困境作出解读,可以先从“童年建构论”开始延伸,阐述儿童“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童年,并对尊重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方面作出有效呼吁。  相似文献   

10.
孙悦 《编辑学刊》2010,(2):12-16
少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阅读,本文从童年阅读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编者在净化、优化儿童阅读方面的责任,并重点围绕细节问题,对儿童读物编辑如何提高创造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0月18日,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日子,只不过碰巧手头上有两份形成于这一天的材料,而且有点意思,随手写来,以为试笔。一份是大溪档案中蒋介石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的电报,见《筹笔》第10册《京沪失守与反共戡乱上》,编号16280。上海吴市长:关于扬子公司事,闻监察要员要将其开办以来业务全部检查。中以为依法而论,殊不合理。以该公司为商业而非政府机关,该院不应对商业事业无理取闹。如果属实,可属令侃聘请律师进行法律解决。先予详讨其监察委员此举是否合法,是否有权,一面由律师正式宣告其不法行动,拒绝其检查。并以…  相似文献   

12.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契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分析"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契合点:学科馆员服务的主动性、个性化与专业化.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4.
施博  魏佳 《传媒观察》2020,(5):82-87
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后,很多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积极以"艺"抗"疫",用艺术的视角,聚焦当前疫情环境下的民生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媒介素养。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艺术专业媒介素养的教学与实践,分别从图片、影像、音乐、社交平台、产品设计以及装置等抗击疫情的艺术作品来分析媒介素养教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精神与公平理念为契点,强调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满足全民自由获取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BPR不能再停留于对旧有制度与流程的修补,应该回归到以服务和用户为中心的根本层面上来。本文对图书馆BPR的根本性进行解析,指出“习惯”“假设”与“优化”是阻碍BPR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重视组织目标重组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大胆创新,冲破限制。  相似文献   

17.
对照“工业4.0——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四个工业时代的阶段划分,回顾近现代图书馆业发展史和技术进步史,提出“图书馆4.0”概念,将与其相关的四个时代分别命名为科学分类方法时代、机读目录时代、数字-网络化时代、智能图书馆时代,并探讨了“图书馆4.0——智能图书馆时代”的内涵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浅阅读"是具有人文价值的有效阅读形式,它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否定与排斥"浅阅读"对提高全民阅读率是不利的,正视"浅阅读"的存在、挖掘它的价值、引导其发展方向才是学术界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馆员第一"是图书馆实现"服务第一"的根本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樱 《图书馆》2007,(6):70-71,80
本文就图书馆馆员的现状,结合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的探讨,力图说明“馆员第一”是图书馆“服务第一”的根本保证,呼吁图书馆上级领导部门和图书馆管理者重视人才建设,重视馆员的价值,大力开发图书馆人力资源,保证馆员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