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礼,一直都是专家学者所研讨的话题热。基于孔子伦理"仁礼"与践履"中庸入礼"两者问题,本文限于仅论孔子之仁,未延及孟子、曾子、子思等有关仁的思想,作为仁学的传承者,他们有关仁的精辟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展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是儒家体系的基石,它使仁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儒学的代名词。本文拟从"仁"的创立与内涵出发,考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以期使孔子仁学的核心概念和丰富内涵更加明晰化。  相似文献   

3.
在各诸侯国混战、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竭力提倡"礼""、仁""、中庸"的政治思想,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的礼乐制度。《论语》中对音乐艺术的记述,集中记载着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饱含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孔子是中国"山水仁性"思想体系的开创者之一。"山水""、松柏""、日月"等也成为孔子"仁性"思想的代表意象。本文在研究了孔子山水意象的基础上,探寻了孔子山水思想与仁性内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周公制礼"的实行为西周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刑"的制定为周礼的约束力提供了足够的基础。本文对西周"礼"和"刑"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在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礼"控制思想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将人看成是"价值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仁"(道德规约来约束人)和"礼"(外在规则来约束人)来对人进行管理的一种文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积极在理论上、行动上参与变法活动。并且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学"哲学。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在解放思想、冲破封建思想网罗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0.
<正>伦理道德教育是我国历史上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由他创立并构建的德教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道德人格的培养及完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德教思想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孔子倡导德教起因人性论的提出是德教赖以产生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  相似文献   

11.
仁礼,一直都是专家学者所研讨的话题热.基于孔子伦理“仁礼”与践履“中庸入礼”两者问题,本文限于仅论孔子之仁,未延及孟子、曾子、子思等有关仁的思想,作为仁学的传承者,他们有关仁的精辟思想可以进一步拓展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元会仪"始于汉初,最初是为了体现皇帝的尊贵而设立的年度盛大朝会,汉代"元会仪"将"礼""、乐""、政"相互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性活动,还体现了我国古代浓厚的音乐政治论思想。本文介绍汉代"元会仪"的来历和主要的步骤,分析其蕴含的音乐政治论思想,并着重揭示其中的"礼乐"和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4.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曾子仁学”是一个“儒学思想共同体”。孔、曾“仁道”内蕴人性美,孔、曾“为仁”体现心灵美,以仁为核心的礼、信、义、智、孝、悌、忠、恕等范畴组成了“仁学”的思想体系美。  相似文献   

16.
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李觏提出了"刑""礼"相辅的法制观念,其中蕴含有辨证法制观的进步思想,"一致于法"也体现了法律形式的公平,对我国法律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但是囿于时代的限制,本文将会对此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养生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折射,在其相关著作文献中都有反映。道家养生思想是依据四时变化提出"道法自然","至虚极,守静笃"的静以养生思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静以养神的精神摄养理论。儒家提倡修身养性,追求"中庸"的道德行为,以德养生,以动促礼修身,"寓体于德""寓体于礼",以体宣德的"情志养生",追求养生思想与道德修养、社会责任融合。杂家博采各家所长,"兼儒墨,合名法",提出重生、贵已、去害存利、动以养生的科学养生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8.
陈慧 《大观周刊》2013,(2):22-23
儒家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孔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始祖,《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作为指导.以仁学理论为基础.强渊是美与善的结合。《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奠基性的,其反应出来的社会美、自热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不但对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原始意义的"仁"的改造,孔子使其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性.孔子所创立和实践的仁学思想体系,是社会包容和慈善的本质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表面以物为载体,实则以人心为内核,追求的是知识和心灵需求的慰藉.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与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共通性、契合性.基于此,提出了图书馆仁本服务的理念,并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