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成功是中国人的骄傲。美国女子体操队主教练乔良说。那一天,美国女子体操队名将柳金和乔良一手带大的爱徒肖恩·约翰逊,占据了女子体个人全能的前两名,中国小将杨伊琳获得第三名。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说过:“北京是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景象之田园都市。”此言不无道理。很多朝代以来,北京在精神上仍然像一座大乡村。或者说,是田园诗一样的城市。譬如曲里拐弯的胡同,无异于村巷:可容纳四世同堂的四合院,保留着北方农合的风格,顶多算地主的豪宅。甚至,环护着昔日辉煌的长城,  相似文献   

3.
余玮 《档案天地》2011,(4):23-29
鲁迅,中国的文化巨人,有“民族魂”之誉。然而,在儿子周海婴的心目中并不是常言的“横眉冷对”,而是那么的慈爱。  相似文献   

4.
鲁迅"立人"的思想无疑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代不断契合的变化过程。综观鲁迅其人思想发展的踪迹,可以发现其立人思想经历了以科学精神、文学与艺术以及革命立人的发展脉络。了解他的立人思想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价值和资源意义以及在当今的时代如何认识鲁迅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渭南县(1995年改为临渭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东望西岳华山,西通古都长安,南依巍巍秦岭,北接古邑重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置县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渭南民俗文化景观,很多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了足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与渭南结下了不解之缘。1924年,他来陕讲学,途经渭南,亲眼见到渭南的祈雨风俗,感受到了此地古朴自然的民风,在渭南的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每年鲁迅的诞辰或祭日,海内外会举办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对于短期内了解鲁迅而言,首推就是其传记了。在众多传记中,莫过如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连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也是推崇备至,她说:“许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净出一些真实的材料,为我们辈后生小子所不知不见,值得珍贵,而也给热心研究这一时代一个文化巨人的一点真相。就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视了。除了许先生,我们还能找到第二个肯如此写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10,(6):7-7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 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1915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1921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同时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1922年,他笔录了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后对章太炎扼杀白话文的论调,撰文做了批评.又编著<国故学大纲>上册,批判胡适派的学术主张,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院派一直是鲁迅研究的中坚力量,在鲁迅作品阐释与鲁迅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鲁迅在现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广泛关注度,在学院派之外,“鲁迅”也被更多的群体所阅读所接受所评价。近年来,一些以“鲁迅”为书写对象的出版物相继进入读者的视野,显示出“鲁迅”传播的新特征。通过“日常鲁迅”的书写和塑造,人们一方面在拓展与深化着对“鲁迅”的认识,一方面借助“鲁迅”对日常生活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9.
这里原是全国仅有的保护最好的皇家粮仓,它与故宫同龄,见证了六个世纪的京华烟云,据说是老北京风水最好的地方。如今,它要成为一条餐饮休闲街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1924年暑期,鲁迅先生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应西北大学的邀请来西安讲学。其间适逢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先生在该社看戏五场,“……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因而除独出机杼地给社题赠“古调独弹”匾额一块以志庆贺外,还向该社慨然捐赠了五十元现洋的讲学酬金。此事至今在西安秦腔界传为美谈,而易俗社尤其念兹在兹,引为殊荣。但是此匾的原匾文本如何,至今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鲁迅翻译主张的嬗变,探讨了鲁迅早期"编译"的翻译策略与中后期的"直译""硬译"策略,总结了鲁迅"硬化""、欧化"的翻译主张及内涵,从字词、句型等方面探究此翻译主张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前进中鲁迅也还不免摸索着.步步为营地走着。现在,我试从他阅览的书籍中找些思想的线索.也许这是我自己的一种极初步的学习、工作方法,未必准确能够说明问题,姑且试试吧!  相似文献   

13.
老北京管厕所叫“茅子”,大部分厕所基本都是碎砖头砌的,多数是露天的,有的上边设棚。非常简陋,四周的墙,也就多半人高的矮墙。“茅子”里有六、七个不等的坑,坑里  相似文献   

14.
15.
蒋抑卮,本名鸿林,谱名玉林,以字行,1875年6月17日生于杭州.其父蒋海筹,名廷桂,是杭州城赫赫有名的丝绸大王.蒋家于1858年在杭州开设蒋广昌绸庄,从事丝绸买卖,由于蒋海筹经营有方,业务发展迅速,1876年又在上海开设广昌隆绸庄.蒋家从丝绸贸易起家,因营业发达,后来发展到丝绸自产自销,在全国各大商埠设有多家分号,并投资缫丝、练染行业,产销两旺,获利丰厚,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杭州巨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上的梁启超与鲁迅,究竟是否如汪晖所言具有"思维方法和心理的‘同一性'"呢?或说二者同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逻辑体系"是否"同一"呢?  相似文献   

17.
鲁迅打小就属于他所说的那种“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一觉》)。他小时候有一方“只有梅花是知己”的印章,乍一看,花花草草的,似乎很清雅,很“十三”,其实不然。“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常常与严寒是分不开的,这样,梅花便有了一种坚韧、挺拔、不屈、抗争的意味,所以,梅花傲雪便成了一种发扬踔厉的象征,而鲁迅笔下常常会出现“梅花傲雪”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尚雯文 《大观周刊》2011,(17):61-62
作为翻译大家的鲁迅,其翻译策略“直译”和“硬译”一直备受瞩目。本文从”直译”到“硬译”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指出鲁迅翻译策略的主要目的和重大意义,以及带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五四之后文化界少有的致力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的学者,他精通版本之学,有着很强的版本意识和独到的版本见解。在对善本的认识上,鲁迅摒弃时人对旧刻、旧抄等所谓善本的盲从,从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善本应是内容佳、合于实用的本子。  相似文献   

20.
刘麟 《出版史料》2006,(4):97-101
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简称“文生社”)担任总编辑之职时,对于新起的作家的扶植,例如主动替素不相识的作者收集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编印成书,常为人称道;对同辈朋友的主动关心,无论叫做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都好,例如1940年代为曹禺编辑戏剧集,也传为美谈。这类编辑工作是非常琐碎的,占用的时间着实不少,而他又事必躬亲,连撰写广告之类,都不愿委诸旁人之手,他的至诚是无可挑剔的。当年他就为《曹禺戏剧集》写过广告,知道这件事的,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了。我藏有一小册1945年用土纸印行的“文生社”出版的书目,其中载有这则广告的全文,特抄录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