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偏误类推的现象。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由助词“了”的习得偏误类推致其否定形式“不”和“没”的偏误,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笔者对初级学生作业和言语交际中出现的与“了”相关的“不”和“没”的否定句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并发现由“了”的习得偏误类推出的“不”和“没(有)”否定句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即:学生对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所表达的动作态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学生的偏误类型,找到“了”与“不”“没(有)”的搭配使用规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类型化的讲练,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议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对“了”这一语法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细化,将“了”的教学与“不”和“没(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4.
学习从阅读开始。什么是阅读?我们又得如何阅读?问题看似简单,如果仔细地去想一想,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道理。阅读中的“有”与“无”就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与阅读有关的“有”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指阅读物中有什么,其二是指阅读对象认知结构中已有什么,其三是经过阅读后得到了什么。而“无”,第一指的是阅读物中没有直接表白出来的内容,其二是指阅读者还没拥有阅读内容所包含的信息,其三是指通过阅读又会失去什么。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发现什么了?【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形式较为特殊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生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引号。师:遇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生2:为什么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列在一起?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生:(自由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否定陈述句“没(有)什么+X”格式的句法结构有五大类,但无论是哪种句法结构,其后面都有加“的”字的情况出现。“没(有)什么+X的”中“X的”有的不是“的”字短语,这里的“的”字,用在句末,不可以省略,加强了否定语气;有的“X的”是偏正短语“X的N”省略中心语N形成的“的”字短语。这里的“的”字短语有指代性和简易性。  相似文献   

7.
《四川教育》2014,(9):25-28
针对当今“有身体,没体质”“有知识,没智慧”“有成绩,没常识”“有能力,没信仰”“有规范,没道德”“有学位,没品位”等诸多教育失常现象,在对“学生需要什么”的问题叩问与学生的对比分析中,南江县实验小学的校长杜健发现,学校教育常常陷入一厢情愿的格局,并没有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此,杜健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要适合人的需要,要从学生的人本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8.
本在李晓琪(1994)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相似文献   

9.
邵红 《四川教育》2004,(1):44-45
【案例一】出示句子:五颜六色的礼花映亮了北京的夜空,也映亮了狂欢的人们。师:“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小手举了起来,有的嘴里还喊着:“我知道,我知道。”)生1:老师,我知道焰火是五颜六色的。生2:五颜六色就是很美丽。……(老师的表情显得很着急,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说“五颜六色就是指颜色很多”。显然,学生的回答老师并不满意,最后老师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案例二】生1:老师,我不知道“秋色宜人”是什么意思?(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生2:老师,我知道秋色就是秋天的景色,宜人就是很吸引人。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秋天的景色很吸引人。(…  相似文献   

10.
程饶枝 《考试周刊》2011,(88):19-21
本文采用语义分析、对比分析、认知分析、语用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差点没”和“差点”语义同指和异指进行共时考察,补充了朱德熙的“企望说”,发现“差点没VP”带表程度的成分时,“差点没”和“差点”同表否定;对于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差点没”和“差点”也同为否定。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阐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中“三会”是什么;通过案例说明小学生或初中生的“三会”;简要说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实现“三会”的“三关”(事理关、文理关、数理关)训练,落实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最近作过一次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初中生几乎人人看过“口袋书”.平时每个班每天有十本左右的“口袋书”在学生手中传阅,用学生的话讲,谁没看过“口袋书”,那他(她)就落伍了。何为“口袋书”?为什么它有如此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林琳 《学子》2014,(9):16-16
一、怎样的音乐课才“真”的算是一堂“好”课 教改、教改,叫你改来改去,到底中心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呢?学生学到的、得到的真的比从前多了吗?说老实话,我作为一名最普通的音乐教师,也许是太普通了,对于这其中的精髓,真的是很难领略!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学生进没进步不好说,教师确实是越来越进步了。  相似文献   

14.
吕谦 《四川教育》2000,(4):42-42
南部县三清小学邓昌满:我一直没弄清楚多音字“尾”和“壳”的用法,来信请求解答。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叫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多音多义,二是多音同义。“尾”字属多音多义,基本读音为wěi;读作yǐ时,特指马尾  相似文献   

15.
张明华 《语文知识》2005,(12):17-17
我校一次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字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骛 鹜 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 )远。 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人们还是趋之若( )。 正确的填法应该是“好高骛远”“趋之若鹜”,而填错的学生竟然有三分之一还多。 “骛”和“鹜”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18.
陈丽萍 《学语文》2002,(1):18-18
我们一直以为“布署”是“部署”的错误写法,原因是有几个权威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常见的别字”一表收录了“部(布)署已定”,即认为“布”是“部署”的“部”的别字。 而近来,教学中发现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竟有80%多将战略部署的“部”写成“布”,我们便搜集  相似文献   

19.
否定词不和没(有)的句法分布与语义表达的差异为学界所普遍认同。本文探讨它们的另一类语法现象:在某些句子中,用不或用没(有),整个句子的表义基本相同。除引言和余论外,文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于考察和描写,下篇着重于分析和解释。文章认为,不和没(有)之所以在某些句子中有同一的语法表现,主要在于二者原本的对立或不同被消解了。这种消解的发生一方面是由句子本身的语法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人们解读时采取的认知策略和运用的认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去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间,一些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有的用“爆发”,有的用“暴发”,有的“爆发”和“暴发”并用。究竟用哪个正确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暴发”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些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二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