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考英语试题中,命题者总会设计一部分迷惑性较强的题目。由于同学们长期按照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做题时往往会不知不觉落人“陷阱”,导致对问题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在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校正同学们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不足,同时也可以考查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命题者往往在代数类试题中设计一些审题障碍或解题陷阱,既能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是否全面、基本功是否扎实,又能考查同学们的数学思维是否缜密,还能考查同学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是否达标.对同学们来说。稍有不慎,极易落人题中的圈套或陷阱.造成失分.如能全面地分析问题.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或套路,那么解这类问题也就“有章可循”了.  相似文献   

5.
中考命题常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同学们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现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研读2006年高考单项选择题,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是针对学生解题的思维定势所出的“陷阱题”。这些“陷阱题”常常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易混点,或者通过一些句型结构、搭配等干扰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错选答案。本文拟通过今年全国及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探寻命题者常采用的思维干扰手段,以帮助同学们识别干扰因素,理清句子结构,从而避开“设题陷阱”,提高分析试题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电磁学》习题中有许多“陷阱”题,它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当同学们遇到这类习题时,很容易掉人“陷阱”。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一、巧妙转化。避开“陷阱”命题人往往根据学生习惯于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设置“陷阱”题。如果不转化思维角度,就会掉人命题人虚拟的“陷阱”中。图1例1:如图1所示,磁铁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有一导体处在磁铁中心垂直斜面的正上方,当导体中通入方向向外的电流时,磁铁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N 和 f 将:(A)f 不变(B)f 增大(C)N 增大(D)N 减小本题陷阱:以磁铁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听学生说"这题不会做""那题又错了",经常落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可是经老师一点拨,又觉得很容易。这种现象向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学生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怎样帮助学生跨越"陷阱"进行"自救"?在实践中我通过构建解题思维程序,使学生的审题、析题思考方向变得有序,顺利跨越题目陷阱,达到迅速准确解题的目的。一、构建解题思维程序,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  相似文献   

9.
正高考化学命题者总是试图设置一定数量带有陷阱的试题,所谓的"陷阱"就是命题者利用同学们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根据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挖坑布雷",检查同学们识别能力.这类试题不同于常规题,具有一定的干扰性,较强的诱导力,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或设置的思维障碍等.这也是各类考试命题时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当同学们遇到这类题目时,很容易掉入陷阱而导致错解.下面笔者仅列举化学试题中的"陷阱"问题为例作一分析,指导同学们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是否深刻、思维是否严密,命题者常会在试题中精心设置“陷阱”,考生如不注意往往会误入“陷阱”。本文对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陷阱”加以分类,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陷阱”题中的“陷阱”是命题者针对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时认识上的片面性,思维上的局限性,有意地在题目中设置干扰信息来迷惑学生,如果同学们不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凭熟知的思维定势去解题,必将跌入“陷阱”.请看以下两例:  相似文献   

12.
华振 《高中数理化》2014,(23):59-61
由于有些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思维的灵活性不是很高,命题者常常会以此为切入点,设置各种“陷阱”,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化学试题命题时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准确、思考问题的不全面、思维的不灵活等为切入点,来设置各种“陷阱”,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要避开命题“陷阱”,准确解答试题,学生应该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的学习,形成科学思维,即对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应遵循某一个或一些化学概念、原理、理论,做到解题有“法”可依.1.形成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科学思维,避开命题“陷阱”一些化学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掌握不清、理解不透,解题时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考命题手法的不断更新,各地都采用了“思维定势”题,这在单项选择题里显得尤为突出。为帮助考生克服定势思维,现精选部分该类典型试题,供同学们进行针对性练习: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数学能使人变得聪明,使人的思维变得缜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题目,以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考察,使得掉人“陷阱”的学生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体验,从而达到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加深对一些典型解题方法的印象、解题时处处谨慎小心的目的,这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试题是近两年中考才出现的新题型,同学们解题时感到困惑、茫然,但掌握了解题中的思维技巧,突破思维定势,往往使人茅塞顿开,从“山穷水尽”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坦途。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平时通过对一些常规的题目的解答,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定格理解,即形成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而出题人又往往利用它设置“陷阱”把我们引入误区,造成考试时失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进行变式练习是最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对那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积累知识并非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改推行的当下,教师都认识到思维训练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认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措施有:“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陷阱设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正误辨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培养和命题中的科学思维考查在学生原有基础、完成标志和主要作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与命题情境时需区别对待,分别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发展和不同水平的甄别,并在“培养”中关注“甄别”,在“甄别”中导向“培养”。  相似文献   

20.
有不少教师讲完《〈宽容〉序言》之后,附加性地告诫学生:“宽容要有分寸,对正确的对象我们应该宽容,对错误的对象我们不能宽容”。这话听起来够辩证,似乎也能使说理更加圆满;其实却是狗尾续貂———这一段“狗尾”,不但告诉人们讲课者完全误解了作者用意,暗设不要郭成杰而且这种“误解”把作者也带入到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陷阱中去了。这个思维陷阱就是:“一切都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划分。”这种思维模式和房龙的《〈宽容〉序言》是不相容的。试想,如果把“正确”作为宽容的前提,宽容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正确”不需要我们宽容(赞成就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