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的“二级结论”是一系列由教材中现有的物理规律推导得到的,可以在物理解题过程中直接使用的结论,由于它是由现成结论推导得到的,所以称之为“二级结论”.针对高考理综卷试题题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应用“二级结论”来巧解,  相似文献   

2.
《数学通报》2008年第5期的文[1]由一道高考解析几何试题引发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关于抛物线x^2=2py的结论1、2,关于曲线Ax^2+By^2=1(AB≠0)的结论3、4、5等五个结论,其中结论1是结论2的特例,结论3、4是结论5的特例.本文对结论2及结论5作进一步探究,先把文[1]的这两个结论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模糊问题。模糊问题尽管有不确定性,但问题的核心是确定的,它的结论在某些情况下比精确的结论更有意义。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条件具有模糊性,结论是确定的;由于近似方法的不确定性,其结论具有模糊性;条件和结论都具模糊性和条件、方法、结论都具不确定性这四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历史批判性思维的最本质特征是追求真实、论从史出。茅海建先生说:“一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发展的轨迹是主题先行,很早就有了许多重要的结论,但这些结论所依托的史实却是在匆忙中搭建,根基并不是很深……学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手中并不缺乏结论,相反的是,我们的思考却为各种各样相互对立抵牾的结论所累。”而中学历史教科书所汇聚的,恰恰包含了根基不深、经不起查证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赵春祥 《初中生》2006,(7):30-33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义和中位线定理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后面的课程的必备知识,是解三角形和梯形问题的重要工具。这两个定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表明位置关系的,另一个结论是表明数量关系的,在应用时,不一定同时需要两个结论,有时要用平行关系,有时要用倍分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确的问题解答不仅要有正确的结论形式,还应包括合理的解题过程,缺乏必要的解题步骤或解答思路是不合理的,即使结论的形式符合要求,也不能算做正确的问题解答.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由于巧合出现的结论吻合但过程错误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参与了晋中市2011年的中考阅卷工作,阅卷中发现学生在解答第21题时,存在有结论一致,但意义不...  相似文献   

7.
数学高考,不可或缺的当然是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基本方法,有些结论只是一道例题或习题.这些结论本身或推广,常常被一些情境隐藏着,成为别出心裁的高考题,只有熟悉课本,才能迅速识别它的原型,从而减缩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物理试题一般情况下条件是比较完整的,解题的过程也比较单一,结论确定,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之为“客观题”。而开放发散型试题的基本特征是题目条件不确定,求解问题不指明,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因而对应的题目主要有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过程和结论都开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0.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同一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表明位置关系的,另一个结论是表明数量关系的.在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按需选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物理中有很多“二级结论”—即经过原始公式推导出来的结论,这些二级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说是又好又快,很受学生和老师的喜欢,甚至有些教师和学生把它们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久而久之,学生在解题时甚至忘记应用这些结论的前提和条件,盲目使用导致出错.  相似文献   

12.
解答存在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存在,运用条件进行正确推理,若得到相应的合理结果,则假设成立,结论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假设,结论不成立.这是常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发展的现象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是理性思维能力的结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是难以穷尽的。1995年的《考试说明》对能力要求进行分类调整以来,历史结论进一步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汤慧 《初中生》2009,(8):32-36
开放型试题是相对于条件和结论均完备的封闭型试题来说的.它的特点是解法的探索性、条件的不完备性和结论的不唯一性.因此,它能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探究兴趣,是近年中考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探索结论(或条件)型命题是探索性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类型,这类命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这类命题的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虽有结论而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或有结论而无条件或条件需增删.本文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精选出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以这些题目为例,探讨一下处理这类命题的求解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红丽 《小学生》2010,(3):44-45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他们学习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重要的是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7.
汪蓓莉 《科学教育》2005,11(2):14-15
教学的任务是要创设平台,让学生主动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有主动思维的愿望。教师应该看重思维过程,而不是看重结论(即知识)。诚然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理应受到重视,但更重要的是观察其思维方式,发现其思维特点,激励他的思维长处,教师不能关注了结论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证明方法.由假定与结论相反的结论成立为前提,推出与已知相矛盾的结果,从而推翻假设,肯定结论的正确.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数学是各科的工具学科,在化学中恰当的使用反证法会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得出“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结论,是由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得出角的数量关系;而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条件下,得出“两直线平行”的结论,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得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由此可见,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因此它们的作用明显不同,只有区分清楚,才能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20.
反证法作为悖论的一种形式,在数学、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过较大的作用,把反证思想借鉴到物理教学上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反证法是证明命题的逆否命题是否成立,即当命题由题设结论不易着手时,而改证它的逆否命题,就是说如果结论一经否定便会出错,而这种错误不是由于推导有问题,那就不能不归咎于否定结论的假定,因此否定结论不成立,那么结论就一定成立了。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用反证法证明的一般过程是:否定结论ABC;而C不合理,即与本科公理抵触,与前此定理不相容,与本题题设相冲突,与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