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的家庭档案中,收藏着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那就是我们的结婚证。这张结婚证类似我小学得过的奖状,它不仅记录着我们的爱情故事,也记录着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我们的相识说起来也是巧合,介绍人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1948年9月1日,在湖北随州大洪山创刊的《江汉日报》,是中共江汉区党委的机关报。距今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我对这张革命报纸怀有深厚的感情,不仅我当时是它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我踏上新闻战线的一位新兵,更由于《江汉日报》是《湖北日报》的前身,我有幸又是伴随着《湖北日报》创刊、成长、发展、壮大的一个亲身经历者。 为表达我对这张革命报纸的深情,曾陆续写过一些文字,来缅怀它、纪念它。现在适逢《江汉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件往事,很自然地涌向心头,特述怀如下,谨作纪念。 那是1948年的12月下旬,彻底粉碎敌军对大洪山的最后一次“扫荡”,随着江汉区党委返回原驻地双河镇的周家大(土,弯),报社那支94人的新闻队伍,也分三部分返回各自的驻地:编辑部仍回到距周家大(土,弯)二里许的李家祠堂办公,电台仍回李家祠堂的邻村余家水寨收发电稿,只有印刷厂另择新址吴家上畈安家,距编辑部有上十里路。  相似文献   

3.
闲来无事.偶在杂乱无序的故纸堆中寻找往日的记忆。戴上老光镜。真的就发现自己得从逝去的年轮中去寻求点什么.去唤回些许曾经年轻。也曾经热血。曾经激情浪漫的岁月。无意间。一张“二指宽”的纸条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就像一叶湖面的小舟.载着我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  相似文献   

4.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就是艺术,要把生活素材变成文艺作品,还需加工创作. 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小小说呢?先讲一段生活中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一次我进城去看望一位同事,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掏钱买车票时,发现钱包里仅有四分钱(出门时换了一件衣服,有几块钱留在那件衣服的口袋里了),从几个口袋里掏来掏去也凑不够买票需用的一角一分.我急得满头大汗,从车尾挤到车头,想找一位熟人,恰恰这天在车上没见到一个熟人.快下车了,我又掏出钱包,里里外外翻了一遍,我多么希望冒出几分钱来啊!可是没有,仅有四分钱和几张八分的邮票.这时我只好央求乘务员道:“同志,我忘记带钱了,这里只有四分钱和一张八分的邮票,就请代买一张一毛一的车票吧.”女乘务员笑了笑:“我们不收邮票,你就买一张四分的车票吧.下次出门要带足钱.”我尴尬地下了车.  相似文献   

5.
大海上怒涛汹涌。一只名叫乔纳森的年轻海鸥笨拙地在天空练习飞行。它一次又一次从狂风暴雨中跌落海面,心里满是对自己冒失与倔强的悔恨:“如果老天真要让我懂得飞行的奥秘,”它想,“那我就该像那些候鸟一样,有航海图一样的头脑和一双强壮的翅膀。也许我的确该回到鸥群里去,守着港口,本分地做一只可怜的、天赋有限的海鸥。” 一群雪白的天鹅飞过浓墨般阴沉的雨云。海鸥乔纳森羡慕地仰望这群天空的骑士……但是且慢,一架单薄的小飞机也踉跄地追随在天鹅群的左右,几个手持摄影机的人毫不在意狂风的呼啸,甚至跌下半空,又挣扎着爬升起来,仿佛是天鹅之中最笨拙的一只,却顽强地信守着自己飞行的诺言。“这些没有翅膀的人类,”海鸥乔纳森望着渐渐远去的天鹅与飞机,“也总在梦想着飞翔么?” ——摘自《海鸥乔纳森》作者:理查德·贝奇,20世纪70年代美国畅销小说  相似文献   

6.
我是不是我?     
这个顺着倒着念都一个意思的标题来自我女儿的创意.在她16岁那年该办身份证了,就在身份证还没有办下来的时候要坐飞机出行,适逢奥运期间安保升级,一路受机场安检拦阻,险些遭到扣留.回到家就写了一篇题为《我是不是我》的博客,大吐苦水.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堂涉世之初的身份教育课.在这方面当爹的遭遇其实比女儿好不到哪里去,周围的人比她爹也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我们都需要有一张身份证来证明自己的公民身份,你可能还要有一张出入证来证明你在这座楼里上班,要有一张驾驶证向警察证明你会开汽车,外出时还要带上记者证,好向采访对象证明你不是前来敲诈的骗子.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8.
老家的房子     
我在老家有一套房子。三年前这个小区刚修好,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晚饭出去散步时看到它,我说,以后我要在这里买套房子,每天走回家吃饭也就五分钟。没几个月我把北京的房子卖了,有了点钱,真的买了一套。买之前就在北京草草看了一下户型图,一年之后又草草看了一下那套毛坯房,然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唯一的印象是,房子里面有一个斜斜的小阳台,可以让我放上一张很舒服的蓝布沙发和一个小书架,坐在沙发上看书的时候,边上是一盆犹豫着要不要开放的栀子花。那套房子就那么放着,没有装修,也没有租出去,价格涨了一点我也没有卖。  相似文献   

9.
没有怒放的鲜花,没有吊唁的队伍,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坐在这里.哎,35年了,我已经老去;可是,在梦里的你依然年轻.是啊,35年前,我们都还年轻.今天我又来看你,吸一口烟,烟雾带着我的哀伤和思念,飘散在风里.微风轻抚,就像你的手.这张照片也似一阵风,不露声色地掠过,却一直萦绕着你:图片库里有数以万计的照片,这张绝不属于一眼相中的那一类.我翻过它之后,突然停顿了几秒钟,又返回把它找出来——张弥散着普通人温度的照片,一个安静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主角,如同你我.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赴湖北孝感地区出席一个会议,一位同行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名记者到一个图书馆专门采访有没有高级干部到图书馆借书看,如果有的话准备在报纸上宣传一下,结果没有,只好扫兴而去。  相似文献   

11.
1956年下半年,北先后两次去克拉玛依采访。现在当我离开克拉玛依,回到祖国的首都的时候,还常常回忆起那遥远的石油区以及我在那里度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每每翻开剪报本,看到那篇政委给我改的底稿时,我都会思绪万千……那是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我在新兵营采访线索时,突然听到:“新兵班每班出一名人员,准备参加团组织的筹划春节文化活动。”这个消息,让我立即认为是一件很好的党委以人为本,为基层官兵办实事的典型线索,我随即回到办公室写了一篇《春节活动咱当家》的消息,  相似文献   

13.
“女兵,女兵,女兵,普通一兵又不普通……”离开京郊那座小小的通信站回到报社开始繁杂忙乱的生活已经好久了。但女兵小姐妹们嘹亮动人的歌声还是回荡在耳边.生物钟也一直停留在6时清醒22时犯困的节奏上。在通信站当兵锻炼的一个月,有我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到通信站体验生活,第一次在部队过生日,第一次春节没回家团聚,第一次在基层连队过年,第一次跟这么多小女兵一起生活,也是第一次以军报编辑的身份去探究去了解基层官兵对这张报纸的看法与意见。  相似文献   

14.
刘永国 《新闻前哨》2003,(12):54-55
这几年连续参加湖北新闻奖复评和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的评选,接触了大量送评稿件,眼看着一件件稿件斩关夺隘,步入各个层次的新闻奖,也眼看着一篇篇稿件被淘汰出局,名落孙山,觉得有很多可总结的东西。从评选实践中,我感到准确掌握获奖好新闻的标准,是攀登新闻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难忘郑州行     
“啊,我们回来啦!”“我们回来啦!”看.我们简直像一群蓝精灵,兴奋得不得了,因为我们从郑州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家。 回想5天的郑州生活,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因为在那5天里,有喜、怒、哀、悲、乐,更主要的是学到了好多知识,增长了见识,开扩了视野。 我们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观,看到大记者、大编辑的工作环境,好羡慕。我渴望长大以后也做一名记者,去采访,去写作,把自己的文章拿山去发表。我们去河南电视台参观,见到了“沟通无限”的制片人以及河南电视台春节联欢会的主持人潘婷,还和他们合影留念,请他们为我签字,和他们…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我独自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双眼默默地注视着置放在桌上的三件自己青春年代的珍贵人生档案:一张粉红色的“上山下乡”通知书、一张略显发黄的奖状、一张上海市1977年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准考证。看着、看着,绵绵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又追寻起那往日的情怀、如歌的岁月…… 首先请看这张“上山下乡”的通知书,全文不长,不  相似文献   

17.
访李準     
1990年9月18日,河南省“中原文化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的处长任子厚同志邀我去参加开幕式。我们乘公共汽车赶到首博,开幕式已过,于是,我便随人们参观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时,我才发现李準同志也来了。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紧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候。这是我第二次同李準同志见面。第一次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我正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编辑。一个春节过后,我的同事、学长赵尊党拉着我去看他。尊党是河南人,与李准同志很  相似文献   

18.
我家住在伏牛山的深山区。在那偏远的山旮旯里,有没有新闻可写呢?我时刻注意观察着。实际它同其他地方一样,也有许多新鲜事。周村有位安书海老师,他一家7口全都是教师。儿子在技校毕业后,自愿去当了教师,闺女安留真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报考了师专。按说这是一户很平常的人家,但在目前人们轻视教育,不少教师有改行想法的情况下,安老师这一家,就成了一件新鲜事,有新闻价值。我到他家详细采访后,整理了一  相似文献   

19.
那是我入伍后的第二个年头,一天去邮局,途经火车站,看到一批新战士在临登车前与家人那难分难舍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我在当兵离家前,母亲拉住我的手,千叶万嘱:“你到部队后,要好好干,别给家里人丢脸,我和你爸在家盼着你的好消息。”我眼噙泪水,默默地点了点头,在上车的一瞬间,我发现母亲偷偷转过身去抹泪,车走远了,母亲那瘦小的身影依然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从邮局回到部队后,我心里的那股激情久久难以平静,便提笔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妈妈,孩儿去远方}),并试着投了出去,没想到很快就在《前卫报》刊登了。虽…  相似文献   

20.
老屋的记忆     
春节期间,我回到家乡刻意去了老屋场。老屋已经不存在了,屋场种满了葱绿的蔬菜。老屋门口那条鹅卵石路依旧清晰,大小不同的鸭蛋石色彩斑斓,屋场周围的剌篱时断时续,我在儿时栽种的那棵香樟树,已经根深叶茂,长成了参天大树,就像大伞遮掩着屋场地的上空。我的老屋是一座四扇三间的老水砖瓦房,翘檐拱背,两面垛墙上部粉刷,画有蝙蝠和梅花鹿,门前檐口下若隐若现以往勾勒的故事图画。窗子是雕花的,大都是葵花、梅花,也有一些动物图案。正堂屋后墙有一个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