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身份》(又译为《本性》)是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创作的第二本作品,小说运用"音符的组合"、"复调结构"和"对位"等音乐技巧描写了一对情侣的爱情体验,表现了当代人对身份的怀疑和自我的迷失.相比之前的作品,《身份》这部作品文本简洁洗练、结构明朗,清晰地体现了昆德拉将音乐与小说融为一体的创作乐思.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具有多重身份和复杂的人格特征。小说作者正是通过现实叙述、精神叙述和殖民叙述的多重叙述手法来实现人物的多侧面塑造,赋予了鲁滨逊这个形象巨大的艺术魅力。了解小说的多重叙述特征,才能避免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4.
《反生活》是菲利普·罗斯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作品在叙述手法和创作主题上都体现了改变和创新。罗斯娴熟的运用后现代实验小说的叙述技巧诠释当代世界范围内犹太人的生存处境,对当代犹太人的民族身份作出多重维度的思考。本文旨在破解小说文本的迷宫,分析小说中巧妙糅合的片段化和元小说的叙述策略,认为这种叙述的迷宫背后是罗斯对传统犹太民族身份的解构和改写。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在阐清托马斯挚爱主题源头的基础上,立足于比较文学的视野,通过对《生》与《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好笑的爱》等一些具体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解读,来更为准确地把握昆德拉对于托马斯挚爱主题的探究和发展。作者通过对阿里斯托芬与昆德拉在挚爱主题层面上的关系的探究,以及对于昆德拉挚爱主题的几点思考,穿插阐释昆德拉笔下的托马斯挚爱主题对于读者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以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视角观照韩东的小说《爱与生》,发现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初具作者解构思想的雏形。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小说中爱情与金钱、爱情与性、此岸与彼岸这三对主要的二元对立有着不稳定性,以此为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法,从而证明作者对爱情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7.
《英国病人》自发表以来,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互文关系在小说中的运用使文本的意义无限开放。通过对《历史》、《安娜·卡列尼娜》、《吉姆》、《圣经》等众多文学经典的否定、戏仿、引用、指涉、改写,《英国病人》书写了关于爱情、历史、国家、种族与身份等多元主题。  相似文献   

8.
关注并探究“存在”是欧美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昆德拉通过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极端的情境中挖掘出存在的深层的涵蕴,展示出对人的生存境况的沉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作者之死"的实质是否认作品中作者的"在场",剥夺作者对文本的控制权与解释权。在传记小说中,戴维·洛奇以作者身份、批评者身份进入小说文本,以彰显作者"在场";洛奇还把与小说主人公"对话"的"前传记"过程写入小说,成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奇在传记小说文本中前景化了作者的编辑、写作、评论等行为,有力回应了现代批评理论对作者权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