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学文科》2007,(1):67-69
【考点预测】1.知识:(1)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4)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能力与活动:(1)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感受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美德深远影响的能力。(3)体会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能力。(4)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内容,为中考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3.
靺鞨是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唐朝时期,曾在东北建立过自己的民族政权——渤海政权。从秦汉到隋唐时,该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着。尤其在唐文化影响下,渤海人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渤海文化”。  相似文献   

4.
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 民族精神教育首先是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对本民族的自信。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同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测体育锻炼和心理异常关系中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对9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民族文化认同和心理异常的测量。结果发现:(1)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时间的增长能缓解心理异常的发生;(2)民族文化认同的提高能缓解心理异常的发生;(3)民族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民族文化认同是预测心理异常水平的重要因素;(4)民族文化认同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异常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三国鼎立时期,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不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且在吸收中原汉化的同时,着手创建以民族字为标志的民族化体系,使本民族与汉儒两种传统共存于一体之中。这是两宋时期民族意识觉醒及民族格局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文章开篇指出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哲理的凝现。接着,首先,提出与分析了中华文化哲理所蕴涵的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其次.阐述了这一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体现;再次,基于上述论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及其内涵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这五个要点;最后,提出了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既要反对妄自尊大,还要反对妄自菲薄,也必须同时学习一切先进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2条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了。那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影响,共同促进中华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通过文学艺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或是主动与被动的、直接与间接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交流、融合,才形成了中华文化悠久的辉煌历史。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与文学艺术影响着边疆边地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又  相似文献   

10.
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具有时间久远、内容丰富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原历史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畲族是浙江省内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畲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族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对于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然而受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汉族文化冲击以及地域、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古老的畲族文化渐渐遗失,以一种弱文化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边缘。保护畲族文化、促进畲族经济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槟榔文化是黎族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与槟榔相关的文化事项,首先梳理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槟榔种植和食用方法的记载,然后围绕黎族槟榔文化的表现形态展开论述,展现了黎族槟榔文化的深刻内涵,最后归纳黎族地区槟榔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成因,为研究南方民族的物质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文化内涵深邃厚重,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在复合型经济形态和大规模定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玉礼俗、崇龙现象及祖先崇拜等,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与晚清西学东渐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清的“西学东渐”催生出中国近代留学生。留学生在取代外国传教士成为西学输入的传播主体后,“西学东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西方文化的输入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推动着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饰物文化的起源,从人类对自然物质的认知开始。文化与饰物的关系是双向的,文化支撑饰物,饰物体现文化。中国饰物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部分。由伦理而形成的社会等级规定,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传统饰物的设计思想和艺术装饰的原则上。不同的民族聚居环境,形成民族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形成了民族饰物文化的差异。各民族饰物文化的汇合,就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饰物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饰物文化。21世纪应是中国传统饰物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世纪。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应互相尊重,共存共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完全可以互相兼容,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东北古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不是单向的,是多元的、双向的。杨义先生倡导重给中国文化地图"边疆活力说",肯定了东北文化与文学的贡献。从东北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民族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东北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晚清学术文化在清代甚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整个晚清社会,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近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晚清学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原则探索救亡图存的文化方略,学术发展复杂多样,各种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纷纷出炉。不过,在晚清学术发展的纷杂局面中,学术发展轨迹也并非无处可寻。概略地说,其学术文化内容大致包括依次演进的四种形态,即“旧学”、“西学”、“新学”和“国学”。  相似文献   

19.
越南饮食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越南人把中国古老的中医理论和阴阳学说应用到饮食文化中并形成了自己传统而独特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形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并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