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手工艺遗产作为地方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基本认知,是一种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化形态。随着文化旅游和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从生活品走向工艺品,出现了“我者”的生活品与“他者”的艺术品形态并置,引发了手工艺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的迷思。文章以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为研究对象,从“主客位”角度分析不同行为体对手工艺遗产价值认知的差异性而出现的手工艺遗产的不同形态,认为当代手工艺遗产价值是“我者”价值与“他者”价值互构的综合体,须从手工艺遗产层级一体化价值体系认知出发,理解手工艺遗产生活品与工艺品并存的意义,从而促进手工艺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活态存续。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3.
从产品属性及其供给路径的视角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传承。认为泉州南音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以企业为主体、可再生非核心遗产资源要素利用、原生态文化遗产区外围空间三个基本维度上理性架构其旅游化传承的路径,使非遗的主要保护和传承者与遗产资源的开放利用主体区别开来,核心资源的保护与可再生非核心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非遗地的核心保护区原生态保护与边缘区域窗口传播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合肥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等多维价值,应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登录、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重生、打造“工业文化”城市旅游新名片、加强工业遗产宣传推广等方式挖掘合肥市工业遗产的价值,促进保护与旅游利用。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所蕴藏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等,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产品展示融合,可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乡村旅游与民间手工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策研究,形成依托太行山著名景区创立连带式民间手工艺旅游村镇、对民间手工艺产品进行适应现代生活的再创造、以"互联网+民间手工艺旅游"理念营销推广等观点,以供从业人员借鉴,促进太行山区民间手工艺传承及乡村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学是由群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自觉创作。原生性与民间文学血肉相连、同气连枝,是民间文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特点,以产生和流传在偏头关的传说故事作为个案,探讨分析其创作、流传、变异和传承中体现出的原生态特质,可以总结出原生性就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魅力所在。正统“民间文学”理论在新的建构阶段,应重视、吸纳、丰富和保护其原生性的特质,以求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民间手工艺是指劳动人民(包括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为适应生活或审美的需要而创作、生产的手工艺。自建国以来,我国不断通过立法对民间手工艺进行保护,但至今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传承仍然让人担忧。本文将从法律保护方面分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构建文化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加强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漳州浦南“大神尪”是我国傩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其保持了一定的原生性又称为“浦南古傩”。本文对“大神尪”的表现内容和研究价值进行概述,分析“大神尪”的现状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浦南“大神尪”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面对来势迅猛的工业化、汉族化、单一化和消费化,壮族传统手工艺面临日渐式微甚至全方位濒危的态势,抢救和保护这一工艺已是刻不容缓,为此,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麦;位村和马海村壮族已濒危的制陶与造纸手工艺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比,描述壮族制陶与造纸传统手工艺的特色与流程;探究其传承、保护及盛、衰原因;论证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可行性;对壮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旅游开发对佛教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影响分析,结合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探讨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当前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所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朱德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关于军事、党建、文化、经济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十分丰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朱德同样有着系统、深刻的见解和精辟的论断,为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湖南益阳竹编工艺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出发,通过对益阳竹编工艺产业优、劣势比较,总结其在科技含量、综合利用率、文化艺术含量等方面的不足,可为做大做强益阳竹编工艺产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设计是一种创新性思维。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性思维具有自己的特点。工艺设计的创新思维不仅具有形象创新思维,而且具有逻辑创新思维。逻辑创新重视“严谨性”,形象创新强调“新颖性”。两有机的契合,才是最佳的工艺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9-10世纪,中亚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纺织业普遍发展,纺织品的质量极大提高;造纸业进一步发展。农牧林产品的加工形成了地区特色产品。大量采矿,矿产加工业也相应得到了发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亚的城市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在研究文化旅游开发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生产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行研究,提出了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开发战略,为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从而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后,湖南资本主义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商品经济逐步发展;清末新政中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机器设备输入困难使投资者转入手工行业;劳动力价格极其低廉阻碍机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苏北市镇手工业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进化,表现为传统手工工艺的改进、近代机器的推广以及非自然动力的使用;二是生产组织的进化,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兴起以及手工工场向近代工厂的转型。近代苏北市镇手工业仍然是市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近代工业形成互补,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瑶因红瑶妇女上身外衣的花纹图案以红为主色而得名。红瑶服饰的主要原料当为桑蚕丝。外来文化的渗入和现代染织衣饰的广泛使用,使红瑶的服饰文化面临变异和同化的问题。游客明智的需求趋向正积极地影响着红瑶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手工业向早期工业的转轨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疆域的辽阔决定了在从传统向现代转轨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广西植物油制造业在这一转轨进程中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没有取得根本突破、产品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造成植物油制造业没有发展并逐渐式微。广西工业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丰富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马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73-274
共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将地方传统文化、审美、技艺等与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相结合的教育探索与实践道路。本文将以和田手工地毯设计为例,进一步探讨和田传统地方传统工艺与职业教育的共生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