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物理难学,开始几节课还不知不觉,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听得懂但不会做题,到后来有些学生连新课都听不懂,甚至对物理产生畏惧情绪,尤其学到力学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章节时,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力学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基础之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力的分解内容设置在"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分解法"不仅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还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它对于矢量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了更大地延伸和拓展,可见"力的分解"在整个这一章中具有基础性及预备性.  相似文献   

2.
赵莹 《物理教师》2010,31(2):15-16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怎样分解、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等感到困惑,在具体问题的分解中也会常出错.  相似文献   

3.
1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力的实际效果”,从而进行合理的分解。(课前布置好学生要带的一些简要实验器材)  相似文献   

4.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教学生学好“力的分解”,正确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两个问题:1.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必须强调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演示,讲解相结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必须强调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专物理教学中,力的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把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时,学生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分解重力时的错误,大致有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6.
<力的分解>,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其教之难,难在"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的两个物理过程,力的合成方法刚刚成功解决,而力的分解,无论是课堂逻辑语言设计,还是演示实验的设计,都不好再作引人入胜的创新安排;其学之难,难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知道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多个作用效果,不能画出分力的方向.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力的分解>的课堂教学,不是在<力的合成>基础上进行机械的翻版,就是把这一节课处理成习题课.  相似文献   

7.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力的动态过程分析,更是高中力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绳长不变,合力一定,两分力方向均发生变化,两分力大小如何变的问题,学生极易出错,一些教学参考书对该类问题的分析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教学难点是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许多教学难点也同时是教学重点,比如楞次定律、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力的分解、电动势等等。有些难点,譬如波的干涉和衍射、核反应中的结合能等虽然不是重点内容,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影响巨大。教学难点的产生,有的是由于物理知识内容本身的性质特点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心理造成的,还有时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人为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1、认知准备不足。即缺乏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感性经验或必要的知识基础。物理学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一环扣一环的。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前面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往往就会造成教学上的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例如,进行力的分解时,应该先弄清楚所研究的力实际上产生了哪些效果,然后再进行分解。但是,对于一个力所产生的两个或多个分效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去观察和思考,这方面的感性经验很少。因此感到难以分解,有时只好胡乱去分解。这是“力的分解”...  相似文献   

9.
“力的分解”是教学难点,难在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分解。教学中虽然强调“根据具体情况由这个力的效果”来决定,学生还是感到抽象。为此,我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教具,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三角架上力的分解  相似文献   

10.
姜立东 《物理教师》2007,28(4):8-9,12
这节课是“相互作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学生学习“力的处理方法”比较困难的一节,难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力的效果”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把握的是把力沿什么方向分解的问题;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强,故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难点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两个重要的矢量分解的技能:一个是“力的分解”;一个是“速度的分解”。力的分解和速度的分解的本质都是按实际效果分解。但许多学生往往受“力的分解”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会产生一种负迁移,对“速度的分解”找不到其实际效果,而与“力的分解”的表面现象混为一谈,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的思维定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采取分步推进、合成提炼,形成了速度分解的优选法——垂直分解法。  相似文献   

12.
李力 《物理教师》2006,27(6):1-22
1问题的提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分析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的一把钥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是历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的内容,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教材、教学书刊和广大物理教师中,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还存在不少问题,以致给教学带来了不  相似文献   

13.
邢红军  宁成  胡扬洋 《物理教师》2013,34(6):26-28,34
"力的分解"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以及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第一个"台阶",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其教学活动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示范作用.1当前教学中的两种偏向本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偏向,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代表的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通过"拖拉机拉耙"的例子引入力的分解的含义后,指出了力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无数  相似文献   

14.
力学部分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设置演示实验来进行力的分解的教学,层层推进,可促进学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加强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杨端方  陈刚 《物理教师》2023,(1):20-23+28
当下关于“力的分解”一节教学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力的分解”依据应该是“力的作用效果”还是“问题解决需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应该怎样分解力?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两种分解依据进行讨论,然后讨论“力的分解”实质、“力的分解”教学实质、总结出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力的分解”一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解决物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物理方法问题.教学中发现,尽管教材专门讲述了“力的分解”和“运动的分解”,学生对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基本掌握,但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分解其它矢量或分解其它运动形式时,有时仍显得无所适从.笔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选取名师展示活动的一节视频课"力的分解",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与课堂观察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力的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进行研究,分析教师及学生的语言特点、教师教学风格或倾向以及课堂内容和课堂互动,总结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是解决多力在牛顿运动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这部分内容时普遍感到困难,解题时更是毫无思路。那么,学习的难点存在何处?作为教师又该如何解决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解决物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物理方法问题.教学中发现,尽管教材专门讲述了“力的分解”和“运动的分解”,学生对力的分解及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也基本掌握,但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分解其他矢量或分解其他运动形式时,有时仍显得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只停留在局部空间,没有真正领悟到“分解”原理的精髓.本文通过例题剖析“分解”的思想,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中,学生往往把"二力平衡"和"反作用力"这两对力混为一体,区分不清,使他们在解答有关题目时易出现错误,为帮助学生弄清二者的根本区别,笔者认为在此教学时可增设一个演示实验以补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