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营销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培育相关人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市场营销类的人才,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尽管市场营销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培育上更加偏重于市场营销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相结合,但这并不代表这类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上可以进入企业从事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如何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不良心理,正确的就业态度将在就业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大背景下,我们应关注到:高校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  相似文献   

4.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女大学生由于传统的性别观念、生理上的相对弱势以及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原因,在就业过程中遭受了比男生更多的困难.人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现象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公平原则,损害了女大学生的权益,而且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为女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公平就业环境的创造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招生和就业是中职校面临的两大问题由于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办学下滑的态势初步得到遏制,办学呈现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局面。但由于政策上缺少扶持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其中,招生难、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校发展的两大首要难题。近几年,招生难已经成为中职校普遍性问题。招生难既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就珠海而言,尽管各个中职学校能够招满学生,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未参加中考,学生学习水平难以提高,入学后不久就出现流失现象,中职校招生的总体形式不容乐观。中职校毕业生就…  相似文献   

6.
有关大学生就业热点问题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法律角度上,初步研究了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就业歧视,合同签订及工伤认定等,进而希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提出来的重要思想.理工类研究生作为就业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承担我国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如何把这一重要思想落实在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工作中,探讨当前以市场为取向的理工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引导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流向,避免人才的高消费,既是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研究的课题,也是"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杨少辉 《教育》2012,(32):46-47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和攻坚阶段,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严峻。如何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是摆在民办院校和毕业生自身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但也具备一定的优势。由于生源基础较差,民办高校毕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S高校2016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学生资助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资助力度越大,起薪越高,随着分位数的提高,正向影响加重;奖学金对起薪有显著促进作用,分位数越高,奖学金回报率越高;助学金、贷款对起薪的平均边际效果为正,中低分位上,助学金对起薪的影响为正,高分位上,助学金的影响为负;奖学金回报率最...  相似文献   

10.
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社会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政策宣传、高校引导、社会舆论等.研究中以长沙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为对象,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意愿中社会因素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政策宣传、社会舆论和就业压力均会对毕业生农村就业产生影响,但三者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政策宣传和就业压力为正向影响,且就业压力影响更大,而社会舆论呈负向影响.在长沙县和洪江市两地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宣传和社会舆论上,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社会舆论引导较好,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存在在毕业生自身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择业观上视野不够宽阔、就业心态上略显悲观、自信心不足等。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在师范类毕业生中还不够明显和突出,而这正是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很好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开始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政府各方面关注的重点.在各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比例的过程中,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各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各院校要想提高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就应当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本文就如何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一般意义上的就业工作包括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遭遇了发展的困境:学生就业能力欠佳,就业质量较低,就业率虚高。为此,政府、学校、学生等多方力量应当共同行动,消除就业统计负面影响,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直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大学生就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在管理目标上,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为根本;在管理机制上,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为主导;在管理方法上与时俱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构建全新平台,从而找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状况下,掌握实用技能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大军中应该占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毕业生未改变固有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脱节。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就业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并结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出相应的辅导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克服心理困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届代表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及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建议未来应重视做大做好中西部地区博士后工作,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省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省域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政策有效性的感知应成为评价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效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不同性别、生源地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在对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实效的感知上都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在拓宽就业渠道和相关配套政策中,男生比女生、农村比城镇的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认为西部和基层就业政策对就业有帮助。在政府完善就业劳动力市场体系的政策中,家庭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缺乏的毕业生认为"整顿就业市场秩序"和"建立就业网"对他们就业的帮助更大。  相似文献   

19.
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也出现了期望与实际相矛盾、岗位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某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尝试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并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通过这些方式活跃就业市场,解决新常态下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20.
女性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关爱--女大学生就业难哲学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不容忽视,主要原因体现在思想理论根源、社会根源、高校扩招和女大学生个体因素四个方面。解决思路:在思想认识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内源上不断改善社会就业环境;在教育上要求高校对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与就业紧密联系;在根本上引导女大学生加强自身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