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答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讲清卤化氢的稳定性,对于掌握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和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是有重要意义的。通过卤化氢对热稳定性和氢卤键的牢固性的分析,以及它们对氧化剂的还原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卤化氢的稳定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其分子式为O_3,实验测定,O_3的偶极矩u=0.53D,说明臭氧分子具有极性。  相似文献   

3.
由上表可见,卤化氢中沸点最低的是HCl,沸点最高的是HF;熔点最低的是HCl,熔点最高的是HI。沸点以HCl-HBr-HI-HF的次序升高,熔点以HCl-HBr-HF-HI的次序升高。下面,就以上数据,讨论两个问题:一、卤化氢的熔点和沸点变化的理论解释。影响卤化氢熔、沸点变化有两个因素是最主要的:一是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引力),二是氢键。在卤化氢熔、沸点表中可以看出:除HF以外,其他卤化氢熔、沸点都依HCl-HBr-HI的顺序升高,这是由于Cl、Br I的原子体积比F原子大,电负性比F小,它们的氢化物HCl、HBr、HI分子间都不能形成氢键,仅考虑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对熔  相似文献   

4.
本文揭示了甲基斥电子诱导效应的本质,碳的SP~3轨道中电子云分布不是以核为对称的,使得碳的电子云被夺取的比它夺得的要多。 甲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因第一电离能小而导致密立根电负性小的卤素原子得到了相应地电负性补偿,使CH~3X偶极矩完全依赖于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它们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 偶极矩(H_3F相似文献   

5.
液氨溶剂     
<正>氨和水是同一周期元素N和O的氢化物,其分子都有很强的极性,因而液氨和水是研究最多的溶剂,并把液氨作为非水溶剂之一,在很多方面类似于水溶液体系.本文仅就液氨作为溶剂的性质与水作一比较.若考虑一种物质是否能够充当溶剂的重要性质是它的偶极矩和介电常数,而介电常数又决定于偶极短.一个数值大的偶极矩表示溶剂分子的正负电荷彼此分得很远,因此偶极矩的大小就意味着介电常数的大小,偶极矩趁大,介电常数越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偶极矩的研究是分子物理学的一个课题.它对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分子的极性、分子的对称性以及计算其他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都起看一定的作用.测定偶极矩的方法有很多,如分子射线法、分子光谱法、温度法以及斯塔克效应等.结构化学中,应用电桥法测定极性物质(乙酸乙酯)在非极性容液(环己烷)中的介电常数和分子偶极矩.而从偶极矩的数据中可以了解分子的对称性,判别其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主体结构等问题.经改装这套装置,整个实验情况大为改观.经过二届学生的使用,没有出现渗油情况.实验运行正常,数据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分子的极性的概念及利用偶极矩来衡量分子是否存在极性以及极性的大小,那么在不知道分子偶极矩的测定值和分子空间构型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判断主族元素形成的共价分子的极性呢?下面就介绍一种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引申出来的,简单可行地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称之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引申理论.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8,(5):54-56
为解决PHC生产过程中由2-甲基-3-甲氧基吡啶酮与三氯氧磷反应生成2-甲基-3-甲氧基-4-氯吡啶的收率低、污染大、成本高的问题,本研究以偶极矩大的1,2-二氯乙烷(D=6.20)替代偶极矩小的二氯甲烷(D=3.80)作溶剂,并将三氯氧磷改为一定速度的滴加。实验结果表明:1,2-二氯乙烷与2-甲基-3-甲氧基吡啶酮的最佳质量比为7.5、三氯氧磷的滴加速率为40g/h,在85℃下反应10h,通过减压旋蒸和萃取,得到的产物2-甲基-3-甲氧基-4-氯吡啶的收率为98.02%,含量97.59%。说明大极性溶剂1,2-二氯乙烷更有利于烯醇式结构体(2-甲基-3-甲氧基-4-羟基吡啶)的存在和含量的提升,从而促进了2-甲基-3-甲氧基-4-氯吡啶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在许多类物质中均有此性质。加成反应是指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裂,碳原子多结合了新的原子。消去反应与加成反应正好相反,是指碳原子失去结合的原子,形成新的不饱和化合物。加成反应时要遵循马氏规则:不对称烯烃和卤化氢加成时,氢原子总  相似文献   

10.
以二芳胺和4-溴-1,8-茶酰亚胺体系为原料,经Cu I/18-crown-6/K2CO3催化制备了2个新的萘酰亚胺衍生物,利用FT-IR,NMR,EA等表征了其结构.并用UV-vis和PL测定了此类化合物在正己烷、四氢呋喃和二氯甲烷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发光性能.在450nm附近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是由于分子内的电荷转移造成的,并且其发射波长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分别位于492和501nm,而在极性溶剂二氯甲烷中分别位于600和620nm.采用Lippert-Mataga方程计算出分子4-二苯胺基-N-(2-甲氧基苯基)-1,8-萘酰亚胺(DMN-1)和4-(2-萘基苯基胺基)-N-(2-甲氧基苯基)-1,8-萘酰亚胺(DMN-2)基态与激发态偶极矩差值分别为9.2和9.8D,如此大的偶极矩变化说明了该分子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三种苯基磷卤化合物C6H5P(O)F21,C6H5P(O)HF2和O-ClC6H4P(O)Cl23于25℃在稀苯溶液中的电偶极矩测量值,并以四面体模型利用键加和法解析出了该类分子的P=O键偶极矩的取向与数值。  相似文献   

12.
非极性分子属于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是由分子的电荷分布情况决定的。极性分子是分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非极性分子是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均匀造成的。键的极性是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而产生的。键的非极性是形成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相同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判断分子的极性,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化学键的极性是由成键两原子的电负性差值而决定的这个差值为0则为非极性键;差值不为0则为极性键,差值越大键的极性也就越强,差值大到一定程度就过渡为离子键了。  相似文献   

14.
分子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年高考的热点之一.该部分主要考点是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应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应用,等电子原理的应用,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性质差异,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下面...  相似文献   

15.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永恒不变的真理,对比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探究键的极性方向、键的极性的合向量去判断分子极性的大小,经对比得出乙醇的极性比水和甲醇小,从而寻找到了一条研究分子极性大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填空题 1、惰性气体属于周期系零族,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个元素。 2、胶体溶液的特性有丁铎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流现象和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3、在NaOH晶体中,钠与氢氧根之间的化学键是离子键、氢与氧之间的化学键是共价(极性)键。NaOH的电子式是  相似文献   

17.
这样突破键极性与分子极性关系这一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是《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的教学重点,教学实践说明有关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该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第8题解析:8-1略8-2β-紫罗兰酮的不饱和度是4,C既是它的同分异构体,又是芳香化合物,那么C除了苯环外没有不饱和键,也没有环。C有O元素,又能够催化氢解,它是醚的可能性很高。C只含有一个O,催化氢解生成的物质D要么是烃,要么就是醇(酚),但是因为D只有一种氢原子,所以只好是烃。只有一种H原子的芳香烃,最简单的就是苯环,但是不符合要  相似文献   

19.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酸性的递变规律一直是化学教师觉得不好解释的课题之一。 有人根据含氧酸分子内活性氧原子O—H键极性的增强而变大推广到氢酸。认为根据氢酸分子内活性氢原子上R—H键极性的大小来说明氢酸强度的变化规律。即键的极性越强,那未酸的强度也就越强。可是我们根据这些酸分子的极性,只能解释同周期元素氢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电大《有机化学》(施亚夫主编)教材中,叙述炔烃与烯烃的亲电加成时,明确地指出:“对亲电试剂,炔烃是不及烯烃活泼的”,“炔烃虽然有二个π键,但它不总是比烯烃活泼。例如乙烯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立即褪色,而乙炔则要几分钟后才使之色褪。烯烃与卤化氢较易加成,而炔烃则要在较高温度并在催化剂存在下才能顺利加成……”。然而在教材及其与之相配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