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一种终极价值取向,是生活中唯一的善。现代人的实存状况和现代德育的困境,反映了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和人对自身存在缺乏终极的问询。德育应是以人为目的的德育,并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意识,成就人的德性品质。  相似文献   

2.
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并不是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体生活,从而消解德育“育德”的可能性,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并且通过生活形式展开,来引导个体生活,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而使得德育的过程成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新瓶装陈酒"、自说自话偏离德育目标与回归生活简单化。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除了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外,还要注意完善生活德育理论,不断探求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方式,并注意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活德育与其他非生活德育范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信息平台     
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根据我们对德性的理解和生活与道德的关系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没有生活的德育同样是“死德育”。据此,我们提出生活德育论,即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德育从何处出发是德育的起点问题。从道德理性能力出发的德育是一种思维的、割裂的知性教育。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在生活中展开的德育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基础教育。通过在学校对学生渗透德育理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校的学习是人生的基础,在这个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在校园的德育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德育理念,并结合低龄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为学生的道德素养提供支撑。本文就校园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动中的渗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的导向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的导向价值是德育价值的一种。德育的导向价值是指德育能够通过自己的有效活动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德育的导向价值包括价值引导、动力引导和规范引导。德育可以通过价值引导、动力引导和规范引导,来实现对对象的引导,使德育对象健康发展,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步,以满足社会对德育导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9.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生活德育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生活德育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是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要达成上述目标,我们的德育实践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着力构建鲜活的、智慧的、充满成长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实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综合改变。下面以我校生活德育研究中的重点活动“打造团队品牌,营造团队文化”为例,谈谈德育中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一、价值引导新课改理论指出,所谓“引导”,…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本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新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日本儿童文化研究家上笙一郎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如何引导儿童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的生活方式,有待于拓宽德育资源和途径,彰显德育魅力。也正因此,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家、曾宪梓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王泉根认为:"‘以善为  相似文献   

13.
论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活德育是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引导和教育,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模式,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其实施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德育以说教灌输为主 ,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 ,盲目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 ,忽视人的现实生命需要。应当建立一种新型德育模式 ,将德育生活化 ,以生活为德育的中心。动态的、发展的生活是德育的起点 ,是归宿 ,是途径 ,也是动力。此种德育模式主张开放式的引导 ,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 ,并且一以贯之 ,成为一种自律的终身行为。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必须摆脱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构建一种以体验德育为载体,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活化德育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即从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进行真实有效的德育并回到生活,它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理论的缺失,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9.
网络介入学生生活给学校管理特别是学校德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降低网络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校通过师生共建网站,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增强了德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孙彩平  贾长胜 《中国德育》2006,1(7):22-24,41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