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是附着于文化之中的动物,人的主体性是文化主体性。课程改革是"文化"人的主体性活动。课程政策是"文化"人对课程改革的宏观蓝图、内容标准和具体行为的规定。因此,课程政策制定必须遵循文化主体性。课程政策研究需要在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下,系统批判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的传统研究路径局限,规划尊重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新路径,推进课程政策研究关注文化主体性,使关注文化主体性成为课程政策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寇琼洁 《文教资料》2006,(22):153-154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三个方面,本文从课程资源的角度,通过开发显性课程资源,优化隐性课程资源这两方面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想的课程决策模式以课程政策的合理价值取向为基础.课程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选择上应该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个体本位优先.应该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统一,理想的课程政策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念,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在学生中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立一个自主、体检、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从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视角,描述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语言政策的发展脉络。所谓主体性政策,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所谓多样性政策,是指《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两条规定是中国语言政策的总原则。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待我国的语言政策要做到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注重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在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依法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和繁体字以及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问题,使它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从而切实保障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健康。  相似文献   

6.
课程政策的主体问题是解决课程政策的归属和制定问题,对课程政策主体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课程政策的决策过程以及课程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本从国家主体、社会主体以及个人主体对课程政策的主体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对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学生观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性学生观,进而提出课程变革的相关建议与思考。文章主要论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文化几个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与教学不可分离,课程与教学直接同一,二者必须整合。课程教学是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的概括。整合的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发挥在课程教学与课程教学研究两方面的主体性。在整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通过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得到实现。课程教学的建构过程是行动中的反思过程。反思性教学不仅是课程教学主体性的实现途径,而且是积极主动的课程教学研究,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而且其目的是实现反思性教学。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发展地方课程,应采取以下策略:更新观念,提升地方课程意识;国家课程体系应预留空间;地方行政部门和校长应大力支持;改革考试评价体制,促进地方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性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是教育领域内最敏感的概念,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震荡都会在课程中反映出来,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它集中地、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也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所以,教育变革的最终成果也必须通过课程的变革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一、主体性是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主体的地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课程的建构采用的是由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即根据成人教育的目…  相似文献   

11.
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用主体性视野观照品德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主体性品德课程体系。其编制取向为: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课程目标;以人本性为基点,以整体性和结构性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以对话为形式,发展主体间性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活动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结构;突出过程性,积极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幼儿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幼儿开展日常的教学。对此,组织和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幼儿教师可以有效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欢乐中学习知识,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我国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内涵及特性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以确立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网络以其虚拟性、信息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及时性等特点,成为目前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主要平台,因此,利用网络进行德育也成为德育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主要谈谈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及其扬弃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人的主体性理论对基础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分析 ,特别是从新的视角讨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 ,并从主体选择性、实践活动与课程关系、学生学习方式与课程关系三个方面对主体性课程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课程政策展开研究需要明确三大类问题,把握三条基本思路。这三大类问题是:为什么中外程政策的发展变化会出现两极融合的趋势,如何建立有效的课程政策分析的框架以及什么是好的课程政制定思路;三条基本思路是:解决好课程权力的着眼点———集中与分散的基本问题,把握住课程权力分配着力点———合情与合理的根本要求,实现课程权力的着陆点———分享与共有的原则或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针对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使培养的人缺乏个性和创造性这一弊端,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独特性。主体性并不是指人的全部,而是指主体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和内在规定性。可以说,主体性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以主体性理念作为品德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为品德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体现了新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品德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主体性品德课程是一种主体性哲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其价值取向就是要建立一种主体性的品德课程观。那么,主体性品德课程观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应怎样编制,何以体现?本文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课程评价五个方面作一探述。  相似文献   

19.
蔡晓东 《海外英语》2022,(14):118-120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大学英语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已引学界热议,但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发挥关键引导作用的大学英语老师却鲜有学者关注。文章从课程思政视角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体现及实施方式,有效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定。课程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重视课程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特征在课程评价中发挥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