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陷阱”的含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 一般意义上讲,“陷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党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纵观数学史,可以说,数学的发展是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数学研究曾经陷入过无数个“陷阱”而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
论小小说的"陷阱式"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小说“陷阱式”叙事策略是先给读者造成某种错觉结局,然后陡转笔锋,在结尾推出一个与错觉结局完全相反的结局,让读者象掉进陷阱当中的一种方法。这种叙事策略的审美效应,是出其不意地给读者阅读心理予意外性“打击”,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大面积的艺术空白,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时,由于知识的局限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常会不知不觉而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陷阱”则是以“似是而非”的面目诱使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发生错误。因而,认清“陷阱”可使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冲出了“陷阱”便意味着获得了新知,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命题者常设置一些“陷阱”题.它具有较强的引诱力,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因此当大家遇到这种习题时,极易掉入“陷阱”而导致错误.本文就如何解答这类问题介绍一些方法技巧,以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考试题中,有一类难度不大却很容易丢分的题目,导致丢分的原因是命题者常常在题中设“陷阱”,制造障碍,如果审题不严,思考不周或基础知识不扎实,稍不留意便会“中计”而误入“陷阱”,本文对解数学“陷阱”题的一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6种有效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策略一:理解概念,避开“陷阱” 概念不清,思维就容易混乱,导致判断、推理或理解错误,命题者常常抓住学生这一弱点设置“陷阱”,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中的每个概念,才能灵活运用,避开“陷阱”。 例1 当x=___时,代数式x~2-4/x~2+5x-14的值为零, 本题“陷阱”就设在分母不为零这一条件上,若把分式的值为零理解为分子为零便会掉入命题者的“陷阱”中。 解:由x~2-4=0  相似文献   

6.
李永兵 《物理教师》2007,28(2):49-49
当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是由N个(N很大)分过程组成时,命题人往往会对这“N”设置“陷阱”.解题者一旦掉进这个“陷阱”,就很难做出正确解答,所以解题者只有设法绕过这个“陷阱”,才能“柳暗花明”.下面来看两个例子.例1.速度都是90km/h的甲、乙两列火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7.
高考物理中的“陷阱”题与常规题不同 ,它具有较强的引诱力 ,较大的迷惑性 ,较好的隐蔽性 ,因而当考生遇到这种习题时 ,极易掉入“陷阱”而导致错误 .本文将对如何解答这类问题做些分析 ,以期对考生有所启迪 .1 去伪存真 ,识别“陷阱”有的物理题 ,命题者抓住一些考生不分公式的应用条件而乱套一气的不良习惯 ,有意把题伪装起来 ,构成“陷阱” .例 1 如下图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n1 ∶n2 =4∶1,当导体ab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切割磁感线时 ,看到安培表A1 的示数是 12mA ,此时副线圈中安培表A2 的示数为多少 ?本题陷…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的影视作品,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内容上的特殊性、敏感性和即时性,受到大众欢迎。但是在这类影视作品中出现一种倾向,即有意无意地宣扬“贪官背后的温柔陷阱”,甚至认为这是一些官员走向腐败的原因,这是中国古代“红颜祸水”论的现代翻版,在反腐败斗争中,容易产生误导,不能不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关于数学学习与教学中设置“陷阱”题的问题,已有众多的研究者发表了相关的论文,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针对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是否设置“陷阱”题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观点是反对设置“陷阱”题,另一种观点是倡导设置“陷阱”题,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者回避了这个问题。笔者在这里拟对数学学习与教学中设置“陷阱”题的几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创设“陷阱”情境。所谓设“陷阱”,是针对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方面理解不够深透,在判断、推理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有失误现象,教师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带有“迷惑性”的题目,即设置“陷阱”,借以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了相反数概念后,他们常常认为“相反数”就是指“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两数”,而忽略“0的相反数是0”这一特殊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设“陷阱”:“有怎样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商为-1?”自然会有人掉入“陷阱…  相似文献   

11.
当前,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近期逐步进入试用期。试用期是法律规定为用八单位和劳动者提供的一个相互了解、适应的时期。但是在目前少数用人单位利用劳动力供大于求、大中专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屡屡设下试用期“陷阱”。对此,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要擦亮眼睛,警惕黑心的试用期陷阱,对试用期“陷阱”要依法维权。一般来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提防以下试用期“陷阱”:  相似文献   

12.
怎样指导学生解答“陷阱题”周锡根(江苏省江阴市城北中学,214431)“陷阱题”通常也叫“圈套题”,是一种学生极易做错的习题.“陷阱题”与常规题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引诱力,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近年来,测试卷上、中考卷上、竞赛卷上,常有这种性质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陷阱     
“陷阱”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原为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上面覆盖伪装的东西。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一旦掉进陷阱,要出来就十分困难了。原以为只有生活中才有陷阱,近来阅读了一些章以及指导阅读的一些参考书,竟然发现在阅读中也遍布陷阱。尽管这些章和参考书本意不在害人,但因为它们设有陷阱,客观上却起到了“害人”至少是“误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O"的误区     
数学中的一些定义、法则、公式及定理对“0”都有特殊的限制条件,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忽视“0”而造成错误,掉进“陷阱”而不知。现举例剖析如下:一、“0”不能作除数例1已知:(x-2)(x-(2~(1/2))+1)=0,  相似文献   

15.
单项选择题是近几年政治学科中客观性试题常见的一种形式,而该题型中又常常包含着一些常规“陷阱”,考生稍有不慎就会出错。那么,如何识别和避让“陷阱”呢?  相似文献   

16.
“陷阱”类习题具有诱惑性、隐蔽性的特点,怎样识破“陷阱”,走出误区,正确做出答案呢?下面举出几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解题亦然.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识别试题中设置的“陷阱”,并迅速避开,实现正确解题呢?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有些试题往往围绕该内容设置“陷阱”.若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会难逃此“劫”.  相似文献   

18.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9.
邱玲 《生物学教学》2007,32(12):49-50
试题中的“陷阱”是指干扰信息、迷惑条件或设置的思维障碍、思考歧路等。试题需要保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在命题中的“陷阱”是不可少的,正像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下面就生物学试题中的“陷阱”作一分析,以指导学生提高识别能力,排除干扰。1概念混淆例1: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相当于()A·病原体B·抗体C·抗原性物质D·始终是自身物质分析:错解为B,正确…  相似文献   

20.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是以批判比较优势理论静态性质为自己立论的。而实际上,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因承认“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变化而使自己具有了动态性质,所以,“比较优势陷阱”理论依然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明。产品要素密集度和国家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通过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使其赢得动态比较优势,所以,长期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并不会跌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