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猫鬼神这一特殊信仰在汉族、土族、蒙古族、藏族等地区广泛流传,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猫鬼神这一特殊信仰的论述较少。以家乡所在地为例,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从猫鬼神信仰的由来、供奉规则、功能、驱神策略,以及产生的原因等五方面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鲁迅最著名的乡土题材小说,《祝福》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文章从婚俗、贞节习俗、祭祀习俗和鬼神信仰方面,解读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认为鬼神信仰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屯堡民间信仰来源广泛,是典型的移民文化。首先,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信仰和习俗是其重要来源。其次,屯堡人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汪公信仰构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再次,屯堡人受少数民族影响,笃信鬼神,自然神、家族神、傩戏鬼神、五显神等。同时,因其特殊的移民生态,造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鬼神崇拜中神灵繁多,是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4.
神仙信仰滥觞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和古老神话。巫觋的通天本领、鬼神的超凡神力和神话中长生不死与自由飞升的原始仙性是孕育神仙信仰的基本因子;巫术信仰、鬼神观念在社会各阶层的深远影响,古老神话在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为神仙思想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方士对成仙的追求与鼓吹加速了神仙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化性格。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批判与反思,是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作家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观照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贬潮后,韩愈思想与信仰世界中的鬼神观念日益凸显。韩愈在潮州频繁的祀神活动不仅是尊重地方文化的表现,也是他以后推行儒家意识形态的必要前提。《鳄鱼文》集中表现出韩愈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立场。鬼神信仰在韩愈晚年的思想世界中不可或缺,它既是佐成儒家思想实现统治的有效手段,又是延续儒教在人民信仰世界的监督系统。在儒家思想力量遭受打击之时,鬼神信仰又能暂时补救个人信仰空间的失落。鬼神信仰的生成离不开韩愈儒墨并用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丽娜 《文教资料》2010,(11):75-76
我‘国从远古以来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天帝鬼神的信仰,秦汉以来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很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神鬼信仰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道教则吸取了道家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的方术,鬼神思想浓厚,对广大人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野作业所得资料,对闽南惠安崇武奉祀解放军烈士信仰习俗的形成过程及其现状,从民俗学角度作出阐释。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既要看到其消极性,又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批判与反思,是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作家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观照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在节日的仪式性场合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通过对中派村扫墓仪式的参与式观察,归结出清明节扫墓仪式的基本程序即整坟墓、插新柳;奉祭品,行跪拜;焚纸钱,放鞭炮。仪式操演展示出了当地人独特的民俗信仰,具体包括泛灵信仰、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巫术信仰以及灵魂不死观念与灵魂信仰。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的信对象繁杂,表现形式多样,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民间信仰的自身特点,人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等原因,上海地区祠祭形式的民间信仰总体上趋于衰落,但近年又有复苏的迹象,而散在的民间信仰活动,如巫术,占卜,预兆,禁忌以及祖灵崇拜等现象还时时可见,其社会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民俗传承的滞后性决定了信仰习俗的演变不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上海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应重视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邸允峰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4):56-59,67
本文以春节中涉及鬼神的习俗为考察对象,从其与中国鬼神文化关系的角度切入,通过阐释鬼神情结的本质和民众理想的实现,探析了春节习俗的本质及其流传千年的内驱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前途作了审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所谓海神信仰,是人们在海洋活动中所产生的对神灵的信仰现象。而海神信仰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中日文化,或者说中日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断发纹身、禁忌等两个典型例子,就可以阐明习俗是海神信仰的现实的、实体的反映,也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在习俗和海神信仰层面上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14.
不论产翁制是风俗习惯还是神话传说,它既然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而存在,那么便可以透过表象看其深层次的隐性文化。产翁制所蕴含的鬼神信仰在文化功能上的种种变化,潜藏着一种另类的、处于原生状态的感性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粤东地区"百姓公妈"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出于对无祀骷骨的畏惧而安抚孤魂野鬼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亦被当作慈善事业,收葬无祀骷骨,并集中祭祀。该信仰与闽台普遍存在的"百姓公"信仰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出生习俗是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一个民族的习俗,能够了解该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愿望、信仰观念等。泰国泰族传统出生习俗体现了生育文化观念:鬼神观、巫术观和“轮回转世”观;也反映出生育禁忌文化心理:对神、灵、鬼的敬畏心理、趋吉避凶心理和主观联想心理。这一传统习俗起到了丰富民间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畔京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众海神的崇拜心理和祭祀活动普遍存在,文化习俗特征鲜明。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史料.梳理京族海神信仰的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述京族海神信仰习俗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宋代文言小说作者籍贯与作品数量两方面着手考述,可以归纳出宋代志怪小说的地域分布特征。其次,结合地域文化分析了这一特色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浓郁的巫术鬼神及术数信仰,他们认为无论个体还是时代的盛衰治乱,都被鬼神所决定,都可用术数以预知,故而常常用它们来指导自我人生乃至社会事务,这直接为志怪小说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次,离不开这些地方的自上而下的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的对志怪小说的喜好和提倡。  相似文献   

19.
汉中地区地处巴蜀与关中之交界,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多种文化和习俗的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自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影响,使得汉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巫鬼之风十分盛行,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在现在的汉中地区,依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巫鬼遗风。汉中地区的民俗和信仰,对于宗教文化和民俗地理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化精神的研究,长期以来研究多注目于圣贤之道,这是不够的,因为还有许多精神化活动没有纳入中国化研究的范围,如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而从民间信仰中,我们可看到俗众精神与儒士大夫的观念的不同,他们敬鬼神,得祭祀,索取实际回报等。只有将他们的思想也概括在中国化精神研究之内才能算是比较完全的化精神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