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李华 《湖北教育》2006,(7):45-46
近几年来,兴山县结合学校布局词整,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加强学校基地建设,实现了服务学生、服务农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克 《成人教育》1996,(10):25-26
乡镇的农科教结合工作李克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应该重点抓好农村教育。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很早就看到这一点,陶行知在投身二十年代初期的平民教育运动时说:“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往往在乡下”。教育应该下乡,但这种下乡的教育不能是...  相似文献   

4.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真正密切配合,以有力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世界农业发展来看,本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发达国家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效地改善了粮食供应状况,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序幕已经拉开,并已展现出美好的前景。一是…  相似文献   

5.
6.
1.进一步加强农村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县技校三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780班(期),青壮年受训达98133人次,村办学面达100%。塔庄镇技校举办“母猪饲养管理技术”等培训班,提高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梅溪镇农函大辅导站,实施“一村一品一班”的办班要求,抓住樟洋村实施再生稻示范之机,在樟洋村举办农函大栽培专业班,再生稻获得大丰收。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是顺利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农业而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8.
9.
坚定不移地推进农科教结合访农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全国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学莉本刊记者宁杲1996年12月6日,在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福建三明市召开前夕,记者就近两年来农科教结合工作开展的有关情况采访了郑学莉同志。记者:19...  相似文献   

10.
重庆所属江津市是农业大县级市,总人口 145万,其中农业人口 124万,人均耕地0.76亩。近两年来,面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江津市有关领导经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新时期实现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必须探索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1999年3月,经江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江南职高建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基地由江津市农办、教委主办,江南职高承办,邀请市有关部门协办。基地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相似文献   

11.
金淘镇莲坑村是著名侨乡。长期的侨资持家生活是传统生存方式。成人教育继完成“两基”的扫盲工作任务之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科教结合上。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增收。根据村民房前屋后杂地较多的实际情况。利用村文化技术学校阵地优势。及时组织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术。特别是种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王福坤 《成人教育》1995,(12):20-20
走农科教结合 发展农村经济之路王福坤讷河市区和乡地处讷河东南部,是一个专以农业为主的小乡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古老的耕作方法,人均收人每年只有300元。1989年,巨和乡被列为全国首批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  相似文献   

16.
农科教结合从一出现起,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全国各地在农科教结合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了不少富有本地特色的经验,并出现了以下几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趋势: ——向村级服务发  相似文献   

17.
对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几点思考任春吉几年来,农科教结合工作的推进,促进了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奔小康的步伐。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科教结合的认识还不平衡.由于农科教结合这项提高劳动...  相似文献   

18.
一、科技与教育的社会行为调人的教育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这是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惟一要求 ,决定了科教的结构、体制、内容、形式和作用。因此 ,教育必须服从于人类社会对人的需要和标准。一是社会行为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更要尊重科技和教育 ;二是教育优先 ,是其对社会有先进性、表现在“两个结合 ,两个促进和三个面向”的价值取向 ,必须通过学生对社会的“作为与有用”来实现的客观事实。三是教育社会功利性 ,教育是对学生求学和社会用人的双重社会功效承诺、满足人的谋生与发展的双重需要。四是教育应与有其社会、经营、开放和…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