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2.
[单元概况]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宋代散文。教学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六国论》《伶官传序》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四篇课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背诵《六国论》《石钟山  相似文献   

3.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石钟山记》是苏轼针对《水经注》郦元关于“石钟山”命名来由的注释及李渤《辨石钟山记》的见解,深入实地观察分析而写的。是一篇充分体现了认真读书,富有求实精神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这篇文章,这对于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使现成书本知识得到证明,才能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因其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的说法的质疑和他敢于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而成为千古名篇,苏轼也因而倍受世人敬仰。文中的多处质疑,同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1.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预习任务】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12.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苏迈,苏轼的长子。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只提到过三次,而且每次都是一笔带过,并无多言。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苏迈的形象。一、俊逸潇洒苏轼关于山水的诗词文章较多,人们从中可领略苏子的俊逸潇洒。但是,从《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子苏迈也应有其父之风范,他对山水诗文的喜欢丝毫不输其父。石钟山乃名胜之地,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游览此地。苏氏父子可能对石钟山名称的由来有着不同的意见。有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石钟山记》(以下简称《石》文)是苏轼的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各有千秋。拙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详人之略,略人之详”,浅述己见而已。  相似文献   

15.
离合·动静·张弛《石钟山记》是一篇内涵十分丰富的散文,读来似乎并不是字字句句紧拘于主旨,又似乎字字句句无一不紧依文章魂魄。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作者对郦道元、李渤两种说法提出质疑之后,没有立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离开质疑这一话题,开始着力记叙、描写暮夜月明之下的景象:奇山异石,好风好水,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6.
教了苏轼的《石钟山记》之后,我给同学们印发了罗洪先的《游石钟山记》。罗洪先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沿着石洞深入石钟山的腹部,他在文中详细生动地描绘了洞内奇异美好的景象。他说自己仿佛像东汉光武帝在昆阳乘车检阅军队,仿佛看到了咸阳城中千门万户的罗帖绣幕掩映低垂,仿佛看到了海神献出的  相似文献   

17.
秋临石钟山     
在浩瀚的长江与鄱阳湖衔口处,一座山崖拔江而起,雄奇险峻,傲视大江,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说起石钟山,很少有人不知的。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遐迩。我国不少历史名胜古迹都是因文而名的。姑苏寒山寺因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声名鹊起;南昌的滕王阁以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序别》而声名远播;武汉的黄鹤楼也由唐代崔灏的诗而驰名中外;石钟山亦由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饮誉世界。其实,石钟山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高度不过海拔57米,与比邻的庐山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由于石钟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其深蕴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齐安(今湖北黄冈县)往临汝(今河南临汝县),途经九江鄱阳湖口,访询石钟山,探究它命名为“石钟”的原因而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不同于一般的写景记游之作,而是通过记游来发议论,强调对任何事物作判断,必须“目见耳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叙述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怀疑,  相似文献   

19.
亲历石钟山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豪苏轼写的流芳千古的名篇。石钟山到底因何得名?是水石相击,还是山石有声?逢到教学此文,我总是疑云难解,何时能亲自去看看石钟山?  相似文献   

20.
“记”体散文是苏轼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收集在《苏东坡全集》中的共约六十余篇(不包括《东坡志林》中的《记承天寺夜游》等游记小品)。其中记叙亭台楼阁、佛寺道院等名胜建筑的有《喜雨亭记》、《中和胜相院记》等二十九篇;记载书画文物,奇事异闻的有《传神记》、《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等十六篇;记叙公堂、学校、水利建设的有《盖公堂记》、《南安军学记》、《钱塘六井记》等九篇;山水游记,寓言游记有《石钟山记》、《陲乡记》等五篇。这类散文,虽然数量不多,却较真实地反映了苏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